先秦两汉
孙中原|理论思维,匡谬扬真 ——王充论证逻辑与批判哲学的本质属性
发表时间:2023-10-12 07:50:20    作者:孙中原    来源:原载《汉学研究》2023年春夏卷

 
 
理论思维,匡谬扬真
王充论证逻辑与批判哲学的本质属性
孙中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摘要:本文分析王充论证逻辑与批判哲学的本质属性,阐发王充重视理论思维,匡谬扬真的科学人文理念,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关键词:理论思维 匡谬扬真 论证逻辑 批判哲学 本质属性 科学 人文 优秀文化

 
一、王充论证逻辑的本质属性
(一)导引王充《论衡》,有精辟清晰的论证逻辑理论与系统丰富的应用事例,是中国中世纪论证逻辑的重镇、典型、典范与范式,是中国逻辑史中的璀璨明珠,是先秦逻辑史在后世的重要传承、创新与发展。
(二)评鉴。张九如(1895—1979)《与章士钊书》说:“《论衡》用客观的眼光,批评史事,鞭辟入里,实为中国有数之作品”,“公正校读《论衡》,期蔚成本邦逻辑之宗,则公于此书,已下过明辨工夫。”章士钊(1881—1973)《答张九如书》说:“《实知》《知实》二首,开东方逻辑之宗,尤未易忽。”1二位学人,评鉴精到,切中肯綮。章士钊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逻辑学家,著作《逻辑指要》为毛泽东“一字不遗地阅读”,被赞不绝口。章士钊发表王充《论衡》“开东方逻辑之宗”的高论,获毛泽东的首肯与赞许。2
(三)匡谬扬真。范晔《后汉书·王充传》说:“充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理实。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意涵与墨家逻辑专论《小取》规定辩学功能“明同异之处”“决嫌疑”相同。
王充《自纪》自称:“衡者,论之平也。”《对作》解释:“《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著作《论衡》,目的是提供权衡言论是非真假的工具与标准。“平”“衡”“铨”:天平、秤,引申为标准、范式、典型与典范,比喻《论衡》是权衡言论是非真假的器具。
王充规定《论衡》写作目的,是“明辩然否”辩明是非,去伪存真。《对作》解释:“今《论衡》,就世俗之书,订其真伪,辩其实虚。”“《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辩照是非之理,使后进晓见然否之分。”《佚文》概括《论衡》全书精蕴:一言以蔽之,“疾虚妄”即归结一语:疾恨批驳虚假不实的言论。
《对作》引孟轲“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的话说:“今吾不得已也:虚妄显于真,实诚乱于伪,世人不悟,是非不定,紫朱杂厕,瓦玉集糅,以情言之,岂吾心所能忍哉?”“不得已,故为《论衡》。”“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3著作《论衡》的初衷,是论证真理,反驳谬误,在证明与反驳的激烈论争中,推进发展中国论证逻辑。
《物势》说:“一堂之上,必有论者,一乡之中,必有讼者,讼必有曲直,论必有是非,非而曲者为负,是而直者为胜。”4即凡有人群存在,争讼辩论不可免,有争论,则必有是非,是的一方,辩论胜利,非的一方,辩论败北。
(四)论证作用。《薄葬》说:“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5,“空言虚语”“人犹不信”。《知实》说:“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6《奇怪》说:“言之有头足(头尾),故人信其说,明事以验证(摆事实证明),故人然其事。”7认为引用论据证明,才能确定论题正确,使人信服,否则,即使讲话动听,话说得多,无人信服。
(五)推理作用。论证运用推理。王充传承先秦逻辑家的表述,把推理称为“推类”,肯定类的同异,是推理的基础。《实知》说:“凡圣人见祸福也,亦揆端推类,原始见终,从闾巷论朝堂,由昭昭察冥冥。”8又说:“能推类以见方来。”王充论证,惯用“推此以论”“推此以况”“推况”“准况”等推理的标志词。
推故,推理,推类,在中国传统话语体系中,同义等值,可以互训。墨家《大取》说:
 
三物必具,然后足以生,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也者,立辞而不明于其所生,妄也,今人非道无所行,虽有强股肱,而不明于道,其困也,可立而待也,夫辞以类行者也,立辞而不明于其类,则必困矣。9
 
这被冠以“语经”的总名,意即“言语之常经”:论证逻辑的基本规律。王充《论衡》,传承发挥,词约义丰。
(六)各种推理。王充论证,惯用类比推理。《薄葬》说:“方比物类,为能实之。”10肯定类比推理在论证中的实证作用。《小取》定义说:“譬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11“譬”(譬喻),指类比推理。《变动》说:“杞梁之妻哭而崩城,复虚言也;因类以及,荆轲刺秦王,白虹贯日(象征秦王为兵器击杀)”12,“复妄言也”。王充用“因类以及”的逻辑联结词,意同“以此类推”,是运用“以此物类推彼物”(以A1类推A2)的类比推理。
(七)归纳证明。《奇怪》说:“明事以验证。”即彰明事实,以检验证明论题。《知实》说:“引效验。”《对作》说:“效之以事。”《自然》说:“引物事以验。”均指引用事实论据,论证一般论题的归纳证明。《雷虚》说:
 
何以验之‘雷者火也’?以人中雷而死,即询其身,中头则须发烧燋,中身则皮肤灼燌,临其尸上闻火气,一验也。道术之家,以为雷烧石,色赤,投于井中,石燋井寒,激声大鸣,若雷之状,二验也。人伤于寒,寒气入腹,腹中素温,温寒分争,激气雷鸣,三验也。当雷之时,电光时见大,若火之耀,四验也。当雷之击时,或燔人室屋,及地草木,五验也。夫论雷之为火有五验,言雷为天怒无一效,然则雷为天怒,虚妄之言。13
 
列举大量个别事实,论证“雷之为火”的一般论题,是运用科学分析事实的典型归纳证明。
(八)演绎证明。认为感觉经验的归纳,需要辅之以理性认知的演绎。《对作》说:“论则考之以心(演绎),效之以事(归纳),浮虚之事,辄立证验。”14“考之以心”,即运用理性认知的演绎证明。“效之以事”,即以事实为论据的归纳证明。
《论死》说:“人死血脉竭(如果A则B),竭而精气灭(如果B则C),灭而形体朽(如果C则D),朽而成灰土(如果D则E),何用为鬼?”15这是运用假言连锁推理,是典型的演绎推理,证明“人死成灰土,灰土不为鬼”的科学结论。上述可传递假言连锁特性的逻辑形式:如果A则B(人死血脉竭),如果B则C(竭而精气灭),如果C则D(灭而形体朽),如果D则E(朽而成灰土);而“灰土不为鬼,鬼不为灰土”,是辩论立敌双方,公认共许的前提。
(九)墨翟教训:重经验归纳,轻理论演绎。王充主张,经验的归纳类比法,必须结合理论的演绎法,才能正确发挥证明反驳的科学效能,深刻指出,“墨术所以不传”,墨学沦为冷门绝学的内在动因。《薄葬》说:
 
夫论不留精澄意,苟以外效立事是非,信闻见于外,不诠订于内,是用耳目论,不以心意议也。夫以耳目论,则以虚象为言,虚象效,则以实事为非,是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墨议不以心而原物,苟信闻见,则虽效验章明,犹为失实。”“此盖墨术所以不传也。16
 
仅靠归纳耳目感官得来的外部现象,不足以认知真理,容易被假象迷惑,得出错误结论。王充分析墨翟《明鬼》(证明有鬼)的典型事例,是由众人讹传的错觉,归纳论证“有鬼”谬说,正确指出“墨术所以不传”在思维认知方式上的深层原由,见解精准,石破天惊,有重要的理论、历史与现实意义。
(十)立破并举。证明与反驳结合,证明己方正确论题,与反驳论敌错误论题兼顾。王充善用《小取》总结的“归谬式类比推理”。“归谬式类比推理”,《小取》命名为“推”,定义是:“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17这是归谬反驳法(演绎)与类比归纳推理的有机结合,综合运用。
归谬反驳法,运用矛盾律,揭示论敌自相矛盾,是典型的演绎推理。论证“其所不取”与“其所取”相同,是类比归纳推理的结合运用。《小取》总结的“归谬式类比推理”,后期墨家与先秦逻辑学家普遍应用,王充结合汉代实际,传承援用,赋予新意。
(十一)归谬类比。《感虚》有四例。例一,儒者宣扬,尧能射日,使火不为害。王充反驳:如果尧真能射日,使火不为害,则能射河,使水不为害。而尧不能射河,使水不为害,故知尧不能射日,使火不为害。
例二,儒者说,杞梁妻向城而哭,城为之崩。王充反驳:如哭城能使城崩,则哭林木能使林木折,哭水火能涌水灭火。而哭林木不能折林木,哭水火不能涌水灭火,故知哭城不能使城崩。
例三,儒者言,吕梁山崩塌,堵塞黄河,三日不流,晋景公穿丧服哭,河水流通。王充反驳:如果山崩壅河,能哭使通,则人有痈肿,血脉不通,能哭而治。今不能以哭治痈肿,故知不能以哭治壅河。
例四,儒者言,邹衍无罪,被拘于燕,仰天而叹,夏日下霜。王充反驳:邹衍兴叹,能夏日下霜,则邹衍受意外尝赐,仰天而笑,能使冬时天热。而发笑不能使冬时天热,故知兴叹,不能夏日下霜。
上述四例的逻辑形式:如果p,则q,而非q,所以非p。这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其规则:由否定后件,可否定前件。这是典型的演绎推理。这些推理,都预设p与q,在某语境内,为同类前提。根据“同类同情”(同类事物,有相同性质)的原理,从前件p的性质出发,能演绎推断q同类的性质,而已知事实真理为非q,与上述推断q矛盾,故推知出发判断p不成立。
整个推导过程,符合归谬式推理的公式:如果p则q,并且非q,所以非p。这是推理中的演绎成分。前件p与后件q,是可类推的两个有相同性质的事物。如例一王充说:“水与火各一性也,能射火而灭之,则当射水而除之。”
例二中“草木水火与土无异”;例三中“夫山崩壅河,犹人之有痈肿,血脉不通”;例四中“夫哀与乐同,喜与怒均”。这是上述四例中的类推演绎成分,在论证中起“以小况大”“以近明远”“以易喻难”“以彼例此”的逻辑证明作用。
(十二)理论概括。王充认为,“相违”(互相矛盾或反对)的命题,不能同真,知一真可推另一假。《雷虚》说:“说雷之家,谓雷,天怒吼吁也。图雷之家,谓之雷公怒引连鼓也。审如说雷之家,则图雷之家非,审如图雷之家,则说雷之家误。二家相违也,并而是之,无是非之分。”18
《语增》说:
 
世称纣力能索铁伸钩,又称武王伐之,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当人,则是孟贲、夏育(古代大力士)之匹也。以不血刃之德取人,是则三皇、五帝(以仁,而不是以力取天下)之属也。以索铁之力,不宜受服。以不血刃之德,不宜顿兵。今称纣力,则武王德贬。誉武王,则纣力少。索铁,不血刃,不得两立。殷周之称,不得二全,不得二全,则必一非。19
 
王充认为“相违”不能同真,“不得两立”,“不得二全”,不能“并而是之”。矛盾命题,“不得二全,则必一非”,知一真可推另一假,这是对矛盾律的科学概括。归谬反驳法的精义,是指出“相违”命题,不能同时断定,同时断定,则为荒谬,必不成立,这对于矛盾与反对命题,同样适用。
(十三)揭露矛盾。《问孔》说:“案圣贤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20指责孔丘“文语相违”“言行相违”。《刺孟》指责孟轲“前后不同”“始终不一”。
《薄葬》指责墨翟“薄葬而又右鬼”的议论,“自违其术”,驳斥说:“如以鬼非死人,则其信杜伯非也。如以鬼是死人,则其薄葬非也。术用乖错,首尾相违,故以为非。”21从对方议论,引出逻辑矛盾,从而驳倒对方论点,是归谬反驳法的要津。
王充证明,运用矛盾律,指出对方论点的矛盾,从而推翻对方论点。在演绎、归纳与类比综合运用的推论中,由于演绎推理与矛盾律的应用,体现推论的必然性与逻辑力量,增强论证说服力,而运用类比归纳,则增加议论的生动性与形象性。
(十四)批判“不知类”。“不知类”:不知类别,自相矛盾,是归谬反驳法的代名词。如《程材》说:
 
今世之将相,知子弟以久为慧,不能知文吏以狎(熟悉)为能,知宾客以暂(短暂)为固(浅陋,不了解情况),不知儒生以希(接触少)为拙:惑蔽暗昧,不知类也。”22
 
《祭意》说:
祭犹礼之诸祀也,饮食亦可毋祭,礼之诸神,亦可毋祀也。祭、祀之实一也,用物之费同也,知祭地无神,犹谓诸祀有鬼:不知类也。23
 
(十五)论题同一原理。为了做到证明反驳论题同一,应该弄通对方意思,再对答,否则犯答非所问,文不对题,争论不交锋的逻辑错误。孟轲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将要做什么有利于我国的事?”孟轲脱口回答说:“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
《刺孟》分析说,利有两种,有货财之利,有安吉之利。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怎见梁惠王说的不是安吉之利,而一定是财货之利?孟轲不问“何谓利吾国”,不问利的含意,径直理解为货财之利而反驳,这种理解“无以验效”,缺乏根据,并且“如问安吉之利,而孟子答以货财之利,失对上之指,违道理之实”24,即违反同一律,答非所问,文不对题,违反逻辑。

二、王充批判哲学的本质属性
(一)引言。王充《论衡》,是汉代批评哲学的重镇、典型、典范与范式,有重要的理论、历史与现实意义。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说:“王充《论衡》实汉代批评哲学第一奇书。”25“批评哲学”,今称批判哲学,批判性思维,立足于哲学逻辑的批判分析,构建批判哲学、批判性思维的理论与应用系统。《论衡》全书,立破兼顾,正面论证(建立论点)与批判反驳并举。
王充一生,数十年间,闭门思考,谢绝贺礼,窗户墙壁,放置刀笔,呕心沥血,勤奋写作,成书百篇。王充《自纪》说:“世无一卷,吾有百篇。”“吾书亦才出百。”26《论衡》原有百篇,辗转流传数百年,到范晔写《后汉书》,目击《论衡》八十五篇,其中《招致》一篇,遗失正文,仅剩标题,今本《论衡》,实存八十四篇。现存《论衡》目录标题八十五篇,与范晔《后汉书•王充传》记载的数据,若合符节。披览《论衡》全书,足可窥知王充批判哲学的精髓真谛。
(二)评鉴。《论衡》反叛汉正统,旗帜鲜明树异端。同代人同乡谢夷吾,独具慧眼,举荐王充说:“充之天才,非学所加,虽前世孟轲、孙卿,近汉扬雄、司马迁,不能过也。”27晋葛洪《抱朴子•喻蔽》说:“王仲任作《论衡》八十余篇,为冠伦大才。”28《书抄》卷100、《御览》卷599引《抱朴子》:“谢尧卿(夷吾)东南书士,说王充以为一代英伟,汉兴以来未有充比。”29
清文学家刘熙载说:“王充《论衡》独抒己见,思力绝人。”清末民初学者章太炎《检论•学变》说:“正虚妄,审向背,怀疑之论,分析百端,有所发擿(阐发),不避上圣,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至于今亦鲜有能逮(比及)之者也。”30
胡适评论说:
 
(王充)哲学的宗旨,只是要对于当时一切虚妄的迷信和伪造的假书,下一个严格的批评。……《论衡》现存八十四篇,几乎没有一篇不是批评的文章。……《论衡》的精神,只在‘订其真伪,辨其实虚’八个字。所以我说王充哲学是批评的哲学,他的精神只是一种评判的精神。……王充在哲学史上的绝大贡献,只是这种评判的精神。31
 
黄侃(1886—1935)《汉唐学论》说:“东汉作者,断推王充,《论衡》之作,取鬼神阴阳,及凡虚言谰语,摧毁无余,自西京而降,至此时而有此作,正如久行荆棘,忽得康衢。”32孙人和(1894—1966)《论衡举正序》赞王充:“其远知卓识,精深博雅,自汉以来,未之有也。”33
(三)擅长批判。王充巨著《论衡》,普遍解释万物同异,刻意匡正时人疑惑。强调事实验证,反对儒学神秘化,批判汉儒天人感应谬论。《论衡》继承先秦诸子的批判战斗精神,论证细密,旁征博引,言之有物,是非鲜明。《论衡》内容,广纳百科,概括寰宇,语句铿锵,意义精湛,贡献甚伟,超越前贤。释万物同异,解时人疑难;憎恶虚妄,彰明是非,影响巨大,传承悠远。
《论衡》全书,突显强烈的批判战斗精神,褒善贬恶,务必求真。《佚文》总论《论衡》写作宗旨:“《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衡》篇以百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34“疾”:憎恨厌恶。“虚妄”:虚假妄说,荒诞无稽,不真实,不可信。
《对作》标示《论衡》的写作初衷,是因“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是反为非,虚转为实”“世人不悟,是非不定”“疾心伤之”“不得已,故为《论衡》。”35王充自称,《论衡》书名含义:“铨(衡量)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标准)。”36“论”:论点论证。“衡”:天平秤衡。王充著《论衡》,打造衡量言论是非真假的一杆公平秤。《对作》说:“(《论衡》)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实虚之分定,而华伪之文灭。”“解释世俗之疑,辩照是非之理。”37澄清谬误,辩明是非,是贯穿《论衡》全书的最强音。现实舆论,足可借鉴。
(四)无神论。《论死》《死伪》《纪妖》《订鬼》《言毒》《薄葬》《祀义》《祭意》《四讳》《谰时》《讥日》《卜筮》《辩祟》《难岁》《诘术》《解除》等篇,强调人生死是客观自然现象,摈弃“人死变鬼,能害人”的世俗谬论,阐明人死无知,不能为鬼,不能致人祸福,提倡薄葬节俭。说明“吉凶祸福”,事出有因,警告世人,不要轻信因果报应的虚言妄语。
(五)科学精神。《变虚》《异虚》《感虚》《福虚》《祸虚》《龙虚》《雷虚》等篇,激烈批判汉儒“天人感应”的迷信谬说。《奇怪》《书虚》《道虚》《语增》《儒增》《艺增》《问孔》《非韩》《刺孟》《谈天》《说日》《实知》《知实》《定贤》《正说》《书解》《案书》等篇,用丰富的事实铁证,犀利的逻辑论证,廓清汉儒的虚言妄语。
《问孔》《刺孟》《儒增》《书虚》等篇,批判传统儒学,汉代经学,质疑孔孟,诘难儒经,敢于冒犯天下之大不韪,被视为传统名教的罪人。清乾隆帝御批,王充“刺孟而且问孔”,“已有犯非圣无法之诛”。38
王充的批判哲学,遭遇卫道学人,挥毫泼墨,口诛笔伐。清学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跋〈论衡〉》批评王充:“《自纪》之作,訾毁先人。”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六“王充”条说:“盖自居于圣贤,而訾毁其亲,可谓有文无行,名教之罪人也。”39近代经学大师刘师培说王充是“南方墨者之支派”,比喻王充是传统儒家的反对派,归入异端非正统。
(六)探索自然。王充冲决正统思想的束缚,运用理性思辨,探索科学认知,对诸多科学技术问题提出精辟创见,体现与儒学正统思想斗争的大无畏科学精神,列举事实根据,推出中国科学史上划时代的鸿篇巨制。
《说日》《感虚》,针对董仲舒“土龙致雨”的迷信谬说,论述云雨产生的自然机制:“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不从天降也。”40雨不是天上固有,是地气上蒸,遇冷冻凝,先是“云气发于山丘”,后“初出为云,云繁为雨”41,科学解释降雨机理。云雨是有规律可循的自然现象,向天求雨止雨,是无用的愚蠢妄举,指明云雾露霜雨雪,是大气之水,在不同气温条件下的不同表现形式,是在批判迷信谬说的斗争中获取的科学洞见。
王充驳斥汉儒“雷电表现天怒”,“雷电杀人是天惩罚罪人”的谬说,认为雷电由“太阳之激气,同云雨一类阴气分争激射”42引起,是对雷电成因直观朴素的推测。王充用自然本身的原因,说明雷鸣电闪是自然现象,不是“天怒”的拟人化迷信。说明雷电发生季节:“正月阳动,故正月始雷。五月阳盛,故五月雷迅。秋冬阳衰,故秋冬雷潜。”43驳斥无稽之谈:“夏秋之雷为天大怒,正月之雷为天小怒。”44《雷虚》说明雷电杀人的自然现象:“雷者,火也。”“人在木下屋间,偶中而死矣。”45
王充批判汉儒谬说:“发生虫灾是天罚。”从自然本身解释虫灾发生的机理,指出虫的特性和生长条件:“甘香渥味之物,虫常生多。”“虫之生也,必依温湿,温湿之气,常在春秋,秋冬之气,寒而干燥,虫未曾生。”《商虫》注意虫类生活史:“出生有日,死极有月,期尽变化,不常为虫。”46提出防治病虫害的办法:“谷干燥者,虫不生。”“藏宿麦之种,烈日干暴(暴晒),投于燥器,则虫不生。” “煮马屎以汁渍种,令禾不虫。”“以马屎渍种。”“蝗虫时至。”“堑道作堋,榜驱内于堑堋,杷蝗积聚以千斛数,正攻蝗之身。”47颇具科学意蕴。
《书虚》说:
 
夫地之有百川也,犹人之有血脉也。血脉流行,泛扬动静,自有节度。百川亦然,其潮汐往来,犹人之呼吸,气出入也。……其发海中之时,漾驰而已。入三江之中,殆小浅狭,水激沸起,故腾为涛。……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小大满损不齐同。48
 
以科学的洞见,抨击汉儒有神论的迷信:“潮汐是鬼神驱使。”指出潮汐涨落,有关月亮盈亏:“随月盛衰,小大满损不齐同。”注意河道“殆小浅狭,水激沸起”,说明涌潮现象的自然成因。
《论死》用科学观点,解释人的生死现象:“阴阳之气,凝而为人,年终寿尽,死还为气。”“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49
《道虚》批判“道术之士”,企求“轻身益气,延年度世”的谬说:“有始者必有终,有终者必有死。”“唯无终始者,乃长生不死。”50激扬辩证生死观的深刻意涵,攀登批判哲学的理论高峰。王充利用当时医学的成就,继承桓谭等人的合理见解,批判“长生不老”的迷信妄想,贯穿无神论与辩证的生命观,有力抨击流行的鬼神迷信,无稽之谈。
王充观察物理现象:运动、力、热、静电、磁、雷电、声,积极探求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发声,比喻为鱼引起水波动,把声传播,比喻为水波传播,与今日科学观点一致。声是物体振动产生,声靠物质传播,十七世纪欧人波义耳认识到空气是传播声音的媒介,晚王充千余年。
王充建立反神学的异端思想体系,在与“天人感应”等迷信谬说的斗争中,运用科学思维与批判哲学利器,思索天文、物理(力声热电磁)、生物、医学、冶金等自然现象,人类活动,体现王充破除迷信,追求科学真知的理想,体现当时科技发展水平。王充从实际出发,探索自然规律,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
(七)博采众流。经子并重,博采众流,是王充成就其博学通才的主因。范晔《后汉书•王充传》说王充“博通众流百家之言”。《论衡》博通众流,融贯古今,堪称百科全书。王充比较研究儒书与诸子,认为经书有遗篇,诸子无缺文,诸子比经书更可信。
《书解》说:
 
诸子尺书,文篇俱在,可观读以正说,可采掇以示后人。……经缺而不完,(诸子)书无佚本,经有遗篇。……(诸子)书亦为本,经亦为末,末失事实,本得道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诸子尺书,文明实是。51
 
认为诸子群籍,是经书依据,可据诸子订正经书。像立身屋檐下,才知屋漏,身处草莽,才看清政治得失,读诸子书,能看出经书错误。《别通》说:“人含百家之言,犹海怀百川之流也。”52王充亲履实践,铸造典范。
(八)继承前贤。王充《自纪》叙述家族渊源,印证自己尊重事实,疾虚妄,尚批判的哲学信条。王充前辈学者桓谭、班彪等在京师,王充深受影响。王充得益桓谭求实精神,反对当时盛行谶纬神学。王充《超奇》赞桓谭《新论》说:“论世间事,辨照然否,虚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53
《定贤》说:“世间为文者众矣,是非不分,然否不定,桓君山论之,可谓得实矣。论文以察实,则君山汉之贤人也。”54受桓谭影响,王充对神学迷信,俗说虚妄,勇于批判。桓谭求实疾虚妄,王充接受启迪,极力称扬。桓谭著《新论》,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光武皇帝面前,冒杀头危险,非议谶纬神学,对俗儒鄙见,深恶痛绝。《后汉书•桓谭传》说:“(桓谭)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
王充称桓谭为“素丞相”,配孔子“素王”。《定贤》把桓谭作《新论》,与孔子作《春秋》相媲美:“孔子不王,素王之业,在于《春秋》;然则桓君山不相,素丞相之迹,在于《新论》者也。”56受桓谭影响,王充反对神学迷信,虚妄俗说。
王充欣赏桓谭的求实批判精神。《案书》说:“质定世事,论难世疑,桓君山莫上也。”57评定世间事情,讨论世间疑难,没一个比上桓谭。认为桓谭像公正的执法官,为汉世学术确定是非标准。《对作》论述《论衡》主旨,“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58,与桓谭《新论》立意,异曲同工,一脉相承。
王充常归类为儒家,实际王充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批儒反儒的先驱、先锋与领军者。王充批儒反儒,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批判哲学典范,亦给后人留下未尽完成的创新课题。遵循王充开辟的理论思维方向与道路,今人存有继续研究,批判战斗的重任使命与时代担当。
(原载《汉学研究》2023年春夏卷(总第34集),CSSCI来源集刊,学苑出版社2023年6月出版,第1-14页)
 
注释:

1.张九如《与章士钊书》,章士钊《答张九如书》,载《甲寅周刊》1914年第1卷41号。见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254页。
2.龚育之、逢先知、石仲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第143-146页。
3.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179-1180页。
4.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53页。
5.同上,第962页。 
6.同上,第1086页。 
7.同上,第158页。 
8.“闾巷”(lǘ xiàng):里巷,里弄,乡里。与“朝堂”(朝廷)相对。
9.孙中原:《墨经趣谈》,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年,第317页。
10.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962页。
11.孙中原:《墨经趣谈》,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年,第317页。 
12.同上,第320页。 
13.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09页。 
14.同上,第1183页。
15.同上,第871页。 
16.同上,第962、963页。 
17.孙中原:《墨经趣谈》,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年,第320页。 
18.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05页。 
19.同上,第344、345页。 
20.同上,第395页。 
21.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967页。 
22.同上,第540页。 
23.同上,第1067页。 
24.同上,第451页。 
25.梁启超《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朱维铮校注,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373页;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364页:“梁任公先生谓《论衡》为汉代批评哲学第一奇书。”
26.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022、1203页。 
27.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237页。
28.同上,第1238页。王充,字仲任。
29.同上,第1238页。
30.同上,第1250页。
31.同上,第1253页。
32.同上,第1274、1275、1280页。
33.清吴承仕著《论衡校释》附编引《中大季刊》一卷四号载黄侃《汉唐学论》。
34.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253页。
35.同上,第870页。 
36.同上,第1180页。 
37.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179页。 
38.同上,第1183页。 
39.同上,第1245页《附录三论衡旧评》。 
40.同上,第1245页《附录》。
41.同上,第516页。
42.同上,第516页。 
43.同上,第307页。 
44.同上,第307页。 
45.同上,第789页。 
46.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07页。 
47.同上,第719页。 
48.同上,第685页。 
49.同上,第184-186页。 
50.同上,第871页。
51.同上,第338页。
52.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159、1160页。 
53.同上,第592页。 
54.同上,第609页。 
55.同上,第1122页。 
56.同上。 
57.同上,第1172页。
58.同上,第1183页。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哲学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