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肖永明(1968.4-),湖南武冈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宋明理学研究。谢川岭(1993.1-),湖南通道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
关键词
宋明理学 工夫论 《孟子》 集义
项目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四书”学史》(项目号13&ZD060)
文章来源
《中国哲学史》2022年第六期
正文
一、引言
二、集义与敬:理学工夫论中两个面向的分立互补与会通合一
三、集义与格致:
对知行关系的阐发及走向
四、集义与先验道德工夫论的诠解及演化
五、结语
注 释
[1] 孙奭:《孟子注疏》卷第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841页。
[2] 朱熹说:“孟子之学盖以穷理集义为始”。王阳明认为:“君子之学,终身只是集义一事”。王畿说:“集义便是孟氏学脉”。王廷相认为:“君子平生惟义是集,则于天下之事固无不敢为者矣。”无论从孟子学问的角度,还是从个人体验的角度出发,他们皆强调集义这一概念的重要性与意义。朱熹:《与郭冲晦》,《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七,《朱子全书》(第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639页。王守仁;《传习录中》,《王文成公全书》,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90页。王畿:《龙溪会语》,《王畿集》附录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717页。王廷相:《答孟望之论慎言八首》,《王廷相集·王氏家藏集》卷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67页。
[3] 孙奭:《孟子注疏》卷第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第5841页。
[4] 清代焦循曾进一步解释:“杂、集二字皆训合。与义杂生即与义合生也。与义合生,是即配义与道而生也。”焦循:《孟子正义》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02页。
[5] 陆善经:《孟子陆氏注》,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第3册),扬州:广陵书社,2004年,第1886页。
[6] 孙奭:《孟子注疏》卷第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第5843页。
[7] 程颢、程颐:《二程集·遗书》卷第十五,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70页。
[8] 张载 :《张载集·经学理窟》,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281页。
[9] 朱熹:《孟子集注》卷第三,《朱子全书》(第6册),第282—283页。
[10] 陆九渊:《与傅子渊》,《陆九渊集》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7页。
[11] 张栻:《南轩先生孟子说》卷第二,《张栻集》,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361页。
[12] 黄俊杰就注意到“朱子以降的儒者对朱子解释的批判,多半集中在孟子‘集义’这个观念,这不仅是因为‘集义’这个观念是孟子‘知言养气’说的核心,而且也是朱子学者与反朱子学者思想歧义的根本关键之所在”。黄俊杰:《中国孟学诠释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03页。
[13] 孔颖达:《周易正义》卷第一,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3页。
[14] 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外一种)》,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94页。
[15] 程颢、程颐:《二程集·粹言》卷第一,第1179页。
[16] 程颢、程颐:《二程集·遗书》卷第十八,第206页。
[17] 孔颖达:《礼记正义·中庸》卷第五十二,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第3535页。
[18] 程颢、程颐:《二程集》,《周易程氏传》卷第四,第968页。
[19]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五十二,《朱子全书》(第15册),第1727页。
[20] 张奇伟:《孟子“浩然之气”辨正》,《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2期。
[21] 何炳松指出:“程氏对于主敬的工夫另有一种特见,这就是集义。只是敬而不集义便要变为清净无为的道佛。所以程氏的所谓敬就是集义,并不是空虚的修养。”何氏将程颐之敬与集义相等同,未必准确,但确实指出了集义在区别佛老上的重要意义。何炳松《浙东学派溯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72页。
[22] 程颢、程颐:《二程集·遗书》卷第五,第78页。
[23]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第十二,《朱子全书》(第14册),第378页。
[24] 朱熹:《孟子或问》卷第三,《朱子全书》(第6册),第935—936页。
[25] 朱熹:《答余正叔》,《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九,《朱子全书》(第23册),第2851页。
[26]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第十二,《朱子全书》(第14册),第378页。
[27] 张栻:《新刊南轩先生文集·答游诚之》卷三十二,第1255页。
[28] 王守仁:《答舒国用》,《王文成公全书》卷五,第231页。
[29] 王守仁:《传习录上》,《王文成公全书》卷一,第42页。
[30] 陆九渊:《与曾宅之》,《陆九渊集》卷一,第5页。
[31] 湛若水:《圣学格物通》卷二十六,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第1039页。
[32] 湛若水:《新泉问辨录》,《湛甘泉先生文集》卷八,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90页。
[33] 顾应祥:《静虚斋惜阴录》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12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83页。
[34] 陈谷嘉:《宋代理学伦理思想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82页。
[35] 程颢、程颐:《二程集·遗书》卷第九,第105页。
[36] 朱熹:《答余正叔》,《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九,《朱子全书》(第23册),第2851页。
[37] 张栻:《答李季修》,《新刊南轩先生文集》卷二十七,第1173页。
[38]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五十二,《朱子全书》(第15册),第1702页。
[39]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五十二,《朱子全书》(第15册),第1708页。
[40]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五十二,《朱子全书》(第15册),第1732页。
[41]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五十二,《朱子全书》(第15册),第1732页。
[42]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五十二,《朱子全书》(第15册),第1730页。
[43] 朱熹:《答项平父》,《朱文公文集》五十四,《朱子全书》(第23册),第2544页。
[44]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第十二,《朱子全书》(第14册),第378页。
[45]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五十二,《朱子全书》(第15册),第1742页。
[46]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五十二,《朱子全书》(第15册),第1743页。
[47]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九,《朱子全书》(第14册),第303页。
[48] 黄榦: 《答饶伯舆》,《勉斋集》卷第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85页。
[49] 陈淳:《答郑行之》,《北溪大全集》卷三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8册,第755页。
[50] 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二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24册,第261页。
[51] 吕留良:《天盖楼四书语录》卷三十五,《四库禁毁书丛刊》经部第1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355页。
[52] 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二,《榕村语录;榕村续语录》,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566页。
[53] 吕留良:《天盖楼四书语录》卷三十五,第355页。
[54] 黄俊杰:《孟子》,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第202页。
[55] 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24册,第31页。
[56] 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二,《榕村语录;榕村续语录》,第565页。
[57] 吕留良:《天盖楼四书语录》卷三十五,第357页。
[58] 陈明:《王船山对〈孟子〉“知言养气”章的诠释与其对孟子为学工夫的阐发》,《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59]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二,《船山全书》(第12册),长沙:岳麓书社,2018年,第80页。
[60]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八,《船山全书》(第6册),第919页。
[61]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八,第938页。
[62]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八,第919页。
[63] 陈来:《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第294页。
[64] 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三,《船山全书》(第2册),第314页。
[65]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六,第 815 页。
[66] 陆九渊:《陆九渊集·语录》卷三十五,第445页。
[67] 陆九渊:《与曾宅之》,《陆九渊集》卷一,第6页。
[68] 陆九渊:《与邵叔宜》,《陆九渊集》卷一,第1页。
[69] 王守仁:《传习录中》,《王文成公全书》卷二,第90页。
[70] 王守仁:《传习录中》,《王文成公全书》卷二,第90页。
[71] 王守仁:《传习录中》,《王文成公全书》卷二,第103页。
[7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28—329页。
[73] 王守仁:《传习录上》,《王文成公全书》卷一,第7页。
[74] 王守仁:《文录》,《王文成公全书》卷四,第190页。
[75] 王守仁:《书朱守乾卷》,《王文成公全书》卷八,第339页。
[76] 王守仁:《传习录中》,《王文成公全书》卷二,第103页。
[77] 王守仁:《传习录下》,《王文成公全书》卷三,第126页。
[78] 王守仁:《传习录下》,《王文成公全书》卷三,第126页。
[79] 王守仁:《传习录上》,《王文成公全书》卷一,第30页。
[80] 王守仁:《传习录下》,《王文成公全书》卷三,第132页。
[81] 王守仁:《传习录中》,《王文成公全书》卷二,第104页。
[82] 王畿:《龙溪会语》,《王畿集》附录二,第717页。
[83] 王畿:《与潘水帘》,《王畿集》卷九,第219—220页。
[84] 王畿:《答吴悟斋》,《王畿集》卷十,第245页。
[85] 王畿:《答吴悟斋》,《王畿集》卷十一,第288页。
[86] 王畿:《与潘水帘》,《王畿集》卷九,第224—225页。
[87] 陈来:《宋明理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53页。
[88] 参见彭国翔:《良知学的展开》,北京:三联书店,2015年,第127页。
[89] 王畿:《念堂说》,《王畿集》卷十七,第501—502页。
[90] 王畿:《三山丽泽录》,《王畿集》卷一,第10页。
[91] 冈田武彦著,吴光、钱明译:《王阳明与明末儒学》,重庆:重庆出版社,2016年,第2页。
责任编辑:陈佩辉、张元婕
图文编辑:吴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