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环节中,梁涛老师首先回应了杨泽波教授质疑,杨泽波教授认为荀子所说的性本身不恶,而是结果为恶,另外荀子的心是认知心,不能做道德判断,故不能称为心善。梁涛老师指出《荀子》一书各篇中对性的理解并不相同,可能存在前后发展的变化,在《性恶》篇中,荀子明确指出人的性有好利、好声色、嫉妒憎恶的特点,显然赋予了性恶的属性。在《荀子》三十二篇中,只有《性恶》篇提出性恶,其他各篇则没有提及性恶,这说明《性恶》篇对人性的理解是比较特殊的。至于说荀子的心只是认知心,这是港台新儒家以来的流行看法,是对荀子的误解。梁涛老师认为荀子的心是道德智虑心,好善、知善、行善,是有道德判断能力的,重新认识荀子的心,突破港台新儒家的成见,是当前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梁涛老师还辨析了荀子的心善与孟子心善的差异,考证了徐复观先生是否提出过“性恶心善”说的问题,指出在荀子那里存在人性平等说与圣凡差异说的矛盾,在人性论上,荀子肯定承认所有的人都有道德主体,心都能发挥作用。但回到现实,荀子又认为只有圣人可以制作礼义,可以进行道德创造,而普通人只能接受圣人的教化,由于荀子不承认圣人是天生的,故他的理论存在不自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