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墨经》是墨学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理论硕果,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微型百科全书,用极其浓缩精练的语言,把当时各类手工业工匠的技术经验,经过抽象理性思维的深度加工,凝练升华为各门科学知识范畴原理的系统,构成中国古代科学的重镇与范式。今天我们研究《墨经》要点有三:首先,《墨经》是中国古代科学的重镇,在中国古代科学的论域中地位显要,这是《墨经》元典特有的根本属性;其次,《墨经》是中国古代科学的范式,即《小取》定义的范畴“效法”程式,在理论、历史与现实层面,有值得借鉴的科学深意;最后,指明《墨经》绝学抢救性和创新性研究的价值、意义、功能与作用。
关键词:墨学 《墨经》 中国古代科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孙中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一、《墨经》是中国古代科学重镇
1.《墨经》在中国古代科学的重镇地位是学界共同的基本认知。第一位代表是晋代鲁胜。魏晋先秦名辩思想复苏,鲁胜推崇《墨经》的名辩(逻辑),改《墨经》名为《墨辩》《辩经》,突显《墨经》为墨家逻辑“重镇”。全部《墨经》的结构内容与表达方式,都自觉运用逻辑的“名辞说”(概念判断推理)。鲁胜所谓“作《辩经》以立名本”,即《墨经》《墨辩》构成中国逻辑的基础。尽管孟子在政治伦理观上,激烈非难墨子,攻击墨子兼爱,是“无父无君”“禽兽”“率兽食人”,但孟子的论辩表达方式,则完全承袭墨子(“其辩言正辞,则与墨同”)。依鲁胜原意,欲复兴先秦名辩(逻辑)学,舍弃《墨经》,绝无其他。鲁胜专著《墨辩注》,尽管“为世所称”,但仍“遭乱遗失”。如今只能从房玄龄等引证的《墨辩注序》,窥知鲁胜推崇《墨经》(《墨辩》《辩经》)为中国逻辑重镇的微言大义。
第二位代表是近代梁启超。1904年,在《新民丛报》连载长文《子墨子学说》,附录《墨子之论理学》(逻辑学),1921年著《墨经校释》《墨子学案》。梁启超说:“诸子中持论理学最坚而用之最密者,莫如墨子。”“有论理学为之城壁。”“故今欲论墨子全体之学说,不可不先识其所根据之论理学。”“《墨经》最重要之部分,自然是在名学(逻辑学)。《经》中论名学原理者约居四分之一,其他亦皆用‘名学的’之演绎归纳而立义者也。”“在我国古籍中,欲求与今世所谓科学精神相悬契者,《墨经》而已矣,《墨经》而已矣。”
第三位代表是胡适。胡适认为《墨经》作者是“科学的和逻辑的墨家”,“是以同异原则为基础的一种高度发达的和科学的方法的创始人”,“对演绎和归纳具有相当时髦的概念”;他们“是伟大的科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作为科学研究和逻辑探讨的学派”,“是发展归纳和演绎方法的科学逻辑的唯一的中国思想学派”,“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上,为中国贡献了逻辑方法的最系统的发达学说”;“《墨辩》乃是中国古代名学最重要的书。”“墨家的名学在世界的名学史上,应该占一个重要的位置。”胡适评论说:“这四篇著作(指狭义《墨经》)成为一组,里面有逻辑学、心理学、经济学以及政治学和语法规则、数学、力学、光学等方面的理论。”“这四篇著作是现在仅存的古代中国科学成就的证据。”“它们完全没有超自然的、甚至迷信的色彩”。“毫无疑问,这些作品是一个科学时代的产物”,是“真正有价值的唯一著作”。
第四位代表是沈有鼎。他著有《墨经的逻辑学》,肯定《墨经》有完整的辩学体系,有系统逻辑学,代表中国古代逻辑的光辉成就。中国古代逻辑的发展,到《墨经》,如同登上高峰。《墨经》总结中国古代科学,把科学方法提高到自觉水平,推动科学发展。《墨经》逻辑是认知科学真理的工具,成就不在古希腊与印度逻辑之下。
2.分科研究,博大精深。《墨经》绝学研究,认识《墨经》是中国古代科学的重镇,务必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辩证逻辑方法,分析全部文本,综合理论系统。分析是由《墨经》的整体(“兼”)分解为其所包含的各个部分(“体”,《经上》:“体,分于兼也”),认知其每一部分的科学范畴与原理。通过对《墨经》各子系统的科学分析,在新的基础上,把分析的结果,再次综合,构成《墨经》抢救性、创新性研究的崭新理论系统,科学认知《墨经》整体的范畴与原理。现代科学研究,分门别类,是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综合,分析,在新的基础上再综合,体现“正反合”螺旋式上升的辩证认知理路。《墨经》绝学分科研究的合法性,根源于现代科学研究中运用分析方法的必要性。科学研究的分析方法,须臾不可离。现代科学研究,没有科学的分析,就没有科学的综合。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是辩证逻辑的科学研究方法。《墨经》绝学的初始原生态综合,是现代科学研究分门别类、分析与综合结合的操作对象。《墨经》科学的分科研究,创新解释《墨经》各学科的范畴与原理,是抢救性、创新性研究《墨经》绝学的关键一环,是《墨经》绝学与现代世界科学的融会贯通。
笔者受聘《中华大典·哲学典》编委、《诸子百家分典》副主编,多年参与工作,打磨定稿,深刻认知钻研《墨经》必须引进现代科学分析方法,借鉴现代世界科学分类法。《墨经》分为十八门,其中自然学科五门:光学、力学、简单机械学、数学与物理学;人文学科十三门:逻辑(逻辑学)、本体哲学(世界观、宇宙观、本体论、存在论、形而上学)、认知哲学(认知理论、认识论)、方法哲学(方法论)、科技哲学(自然辩证法)、历史哲学(历史观)、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语言文学、艺术美学与军事学。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墨经》抢救性、创新性研究的总结论,是对《墨经》科学分析与综合研究构成的全新理论系统。
3.工匠技艺,理论提升。《墨经》专条,总结各门科学知识形成的机理。《经上》第96条说:“巧传则求其故。”即探求世代相传手工业技巧的原因和规律。《小取》说:“其然也,有所以然也。”然,是现状。所以然之故,是导致现状的原因。《经说上》第97条说:“法取同,观巧传。”即观察世代相传各种手工业技巧的法则规律。
诸子百家争鸣辩论分化与特化的结果,各种因素的动力与张力的综合作用,促使《墨经》作者专门总结中国传统科学知识,是当时墨家成员从事各种手工业技术的理论升华。《墨经》价值独特,是诸子百家争鸣与科学认知的总结,是墨学发展到高峰的硕果。《墨经》概括中国传统科学知识,在先秦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在同一时期的世界,亦是一枝独秀。《墨经》最显著的特质,是浓缩中国传统科学知识,凝聚微型百科全书。《墨经》有当时世界顶级的光学知识,启迪最新科技发明墨子号量子卫星的创意。《墨经》有当时世界顶级的逻辑系统,与古希腊逻辑和印度因明三足鼎立。《墨经》学理精湛,清中叶以来,《墨子》文本校勘、训诂、考据风盛,其义理价值渐被认知。《墨经》创新发挥论证墨子兼爱说,尚功利,重人为,把墨家逻辑与科学的创造,推进到极致,攀登至高峰。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指出:“前期墨家注重伦理和社会生活,后期墨家注重逻辑与科学。”
《墨经》讲科学,为人类贡献宝贵的知识遗产,是现代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源头。百年来,学人对墨学精义竞相深察,其崇高价值渐被肯定。《墨经》是世界顶级的逻辑与科学论著,巧传求故究缘由,概括天人总规律,把墨学发展到新的阶段,包含深厚的科学人文精神,有独特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对今人有重要的启迪与借鉴价值。《墨经》从专讲逻辑与科学的意义上说,比同时代的其他任何典籍,都更有价值。《墨经》作为古代微型百科全书,涵盖各门学科,是墨学的精华、全人类的优秀遗产,有重要的现代与世界价值,是墨家贡献人类的逻辑与科学宝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Audrey Azoulay)在世界逻辑日(World Logic Day)致辞中谈道:“不论是从亚里士多德或欧几里得、莱布尼茨或斯宾诺莎的著述中,还是从中国墨家学派到印度正理学派创始人们的典籍中,我们都能看到,逻辑研究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数不胜数的哲学家和数学家。”
“中国墨家学派”的典籍,指《墨经》。《墨经》逻辑,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辩论的杰出成果,是全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有重要的现代价值,为世界公认。狭义《墨经》,从自然本身解释自然,不掺杂任何鬼神迷信因素,是彻底的无神论,是当时世界顶级的科学与人文学知识,是墨学发展史上辉煌的进步、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历史绝响。
二、《墨经》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典型
1.狭义《墨经》四篇的结构内容与表达方式,体现中国古代科学的典型、典范与范式。《经上》是各门科学范畴的定义划分与命题原理,《经下》《经说下》论证各门科学的原理。《小取》说:“效者,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为之法也,故中效,则是也,不中效,则非也,此效也。”“效”:仿效,效法,呈效,即提供效法模仿的典型、典范、范式、程式与公式。《说文》:“效,像也。”《玉篇》:“效,法效也。”梁启超《墨子之论理学》解释说,《小取》的“效”包含“法式”之义,它兼有西语的Form(形式)和Law(法则、规律)两种意思。《小取》对“效”的定义是“为之法”,认为“中效则是,不中效则非”,“效”是提供可被效法遵循的标准法式原则与公式。胡适说:“《经上》篇全是界说(定义),文体和近世几何学里的界说相像。”“《经下》篇全是许多‘定理’,文体极像几何学里的‘定理’。”《经下》《经说下》是浓缩论证的格式。
狭义《墨经》共183条,有71条专讲逻辑,占近40%的篇幅。《经》上下183条,全部都是运用“辩学”“名辞说”(概念命题论证)的形式表达。《墨经》元典文本,仔细分析研究,随处可见不同层级的大系统与小系统。《墨经》数学,系统论述“方圆平直、点线面体、相交、相合、相切、相离、有穷、无穷”等范畴与原理。这是《墨经》数学的相对大系统,其中包含许多相对的小系统。先定义“中”(圆心)与“同长”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再定义“圆,一中同长”的概念,是“相对大系统包含相对小系统”的事例。《经上》第58条,先定义直线的性质说:“直,参也。”“直”:直线。“参”:第三个点加入另两点间。直线性质:有一点,恰好介于另两点间。一直线上三点,有一点恰好介于另两点间。《经上》第59条,再定义圆的性质说:“圆,一中同长也。”《经说上》第100条,再揭示圆与直线关系的原理(定理)说:“圆无直。”指圆周是弧线,不是直线,圆周上不能容纳直线,因为直线的性质,可用三个点的关系定义,而圆周上不可能容纳三个点,同在一直线上。这也是“相对大系统包含相对小系统”的事例。《经上》说:“故,所得而后成也。”即“故”是得到它,而能形成某一结果。这是“故”(原因、理由、根据)的定义。《经说上》举例解释说:“故。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体也,若有端。大故: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若见之成见也。”即“小故”(原因中的部分要素,即必要条件):有它,不一定有某一结果。没有它,一定没有某一结果。“小故”是形成某一结果的部分原因,如点是形成线的小故(必要条件)。“大故”(形成某一结果的原因,相当于充分必要条件):有它,一定有某一结果。没有它,一定没有某一结果。如见物的原因(条件)具备,则见物就变为事实。这是“故”(原因、理由、根据)的划分、分类、定义与举例。
《经下》第165条说:“行修以久,说在先后。”即走一定长度的路程,需要占有一定长度的时间,论证的理由在于:人走一定长度的路程有先后的区别。这是对“行修以久”(走一定长度的路程,需要占有一定长度的时间)时空对立统一原理的论证。《经说下》举例解释说:“行。行者必先近而后远:远近修也,先后久也。民行修必以久也。久:有穷、无穷。”即走路的人,必然要先走近,而后走远。远近构成空间的长度,先后构成时间的久暂。民众走一定长度的路程,必然要占有一定长度的时间。时间分为有穷与无穷两种形式。这是对《经》文时空对立统一原理浓缩论证形式的展开,有典型事例与划分、分类。全部《墨经》,处处呈现科学范畴定义、划分、原理论证的典型、典范与范式,都是《小取》“效”(制定公式)原则的自觉贯彻。
2.系统论与历史感。系统论与整体论,是《墨经》绝学研究的首要指引。狭义《墨经》元典四篇,是墨家后学总结的中国古代科学范畴原理系统。《经》《经说》上下,有严密的科学分工,《经》《经说》上100条,是各门科学范畴的定义、分类与简单命题;《经》《经说》下83条,是各门科学原理的论证。沈有鼎说:“《经上下》、《经说上下》乃是一个学派的系统学说,绝不可能把一部分送给这一学派,把另一部分送给另一学派。”“至于《经上》和《经下》,更不能说一个早,一个晚。《经上》和《经说上》重点在定义和分类,把重点放在论证的部分都留给了《经下》和《经说下》,难道可以说一派专讲定义和分类,另一派专讲论证吗?很多人因为《经上》文字较简,《经下》文字较繁,粗粗一看,觉得时代似乎也有先后之别,这实在是‘不思’之甚。郭老不理解《墨经》的结构,所以也有此错误。”运用系统论与整体论的观点方法,是《墨经》绝学研究科学化的首要环节。运用系统论与整体论,观察分析《墨经》元典,突显狭义《墨经》元典四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运用系统论与整体论的观点方法,绝不至于轻率断言:“《经上》是前五世纪墨子的著作,《经下》是前三世纪后期墨家的著作。”《经》上下内容与表述的分野,即定义与论证,绝不是前后期墨家时代差异的标志。
运用现代科学的运动发展变化观、历史观、历史主义与历史分析方法,考察墨子“十论”(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与狭义《墨经》的思想内容与表述方式,考察其语境、语义与语法,总结墨学发展的规律,客观存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具体到理性抽象,再到理性具体的发展变化进程。确认由墨子“十论”,质变发展到《墨经》,体现墨家学术共同体的科学认知,是由理性抽象上升到理性具体(整体全面,多样统一)的辩证过程,表现认知由现象到本质,由部分本质的抽象概括,再到整体本质的综合把握。狭义《墨经》四篇,是中国古代科学的范畴与原理系统,是诸多抽象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抽象理论思维的高度综合。
现代《墨经》绝学研究,提倡科学考辨,要以正确历史观为指导,正确运用演绎逻辑、理性思维、理论证明、科学想象力和各种抽象思维、理性认知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语法、语义、语用和语境,全面解读《墨经》。今日《墨经》绝学研究,不能凭空想象、表面观察和片面归纳,抹杀墨学在战国时期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的客观发展规律。读懂狭义《墨经》四篇完整的写作结构:《经上》《经说上》是概念范畴的定义分类与简单命题,《经下》《经说下》是各门学科原理的论证。
思想史发展规律,必然经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具体到理性抽象,再到理性具体的辩证逻辑进程。拉法格《思想起源论》论“抽象思想的起源”说:“词的意义的相继发展的历史解决了第一个困难;它给我们指出具体的意义往往先于抽象的意义。”全面科学考据墨子“十论”和《墨经》四篇,可证拉法格揭示的思想史规律。比较墨子“十论”和《墨经》,比较墨子对“类”“故”概念的运用和《墨经》对“类”“故”范畴的抽象定义与理论升华,可证拉法格所说思想史规律的客观真理性。《墨经》各门科学的范畴与原理,是墨学发展到高峰时期的理论结晶,是墨学发展史的客观事实。
三、抢救性、创新性与突破性研究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运用世界先进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性。《墨经》绝学抢救性与创新性研究,是需要学术共同体长期精心研究、异常艰难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明确研究的主题、方向、目标与宗旨(做什么),明确研究的途径、手段、工具与程序(怎么做)。必须充分占有资料,准确客观,理性加工,探寻墨子墨家《墨子》《墨经》的内在联系,总结发展规律,揭示《墨经》绝学的深层蕴涵。引进运用世界先进的科学方法论、古今中外的比较研究与世界科学的联通互鉴。
郭沫若悼杜国庠诗说:“墨名绝学劳针指,马列真诠费火传。”《墨经》绝学抢救性、创新性与突破性研究,运用世界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论,是关键一环。《墨经》绝学研究,在新时代实现整体性超越,借鉴世界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论。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研范式转换论,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的元数学纲领,波兰裔美国逻辑学家塔尔斯基的语言层次论,以及傅伟勋创造性诠释学的层次论(实谓、意谓、蕴谓、当谓与创谓),对创获跨学科与跨领域研究的新成果、促使《墨经》绝学研究实现质的飞跃与现代转型有重要意义。
《墨经》绝学研究的方法论,是《墨经》绝学对象的内在原则、内容的灵魂与概念。《墨经》科学知识的理论特质,是其范畴原理的普遍性、深刻性与典型性,有“施诸四海而皆准,行诸百世而不悖”的时空普遍价值。如《经上》1—6条,开门见山定义因果、整体部分、认知才能、认知过程、求知活动等世界观、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的范式概念与科学范式转换论的观点,评析《墨经》绝学,可知古今两种不同范式的理论,在主体、对象、元语言工具、成果、层次、方法、作用、后果、评价等方面,有不同的元性质,是科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具有科学革命的意涵。从梁启超、胡适的开拓性研究,到沈有鼎的突破性研究,逐渐完成古今研究范式的更替,开辟前景可观的新局。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较研究,中外贯通。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是今日《墨经》绝学研究合用的钥匙。《墨经》表露的现代科学征兆,只有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梁启超说:“凡天下事,必比较然后见其真。无比较则非惟不能知己之所短,并不能知己之所长。”梁启超解释墨辩“与泰西治此学者相印证”,“引申触类,借材于域外之学以相发”,是比较研究法。胡适说:“只有那些在比较研究中(例如在比较语言学中)有类似经验的人,才能真正领会西方哲学在帮助我解释中国古代思想体系时的价值。”预测他的比较研究成果,“可能对于这方面的未来研究者有帮助”。
今日《墨经》绝学研究,在方法论上最重要的特点是比较研究。只有通过认真深刻与实事求是的比较研究,才能正确把握《墨经》绝学的真实意义、深层蕴涵。终生从事中西哲学文化比较研究的贺麟说:“我们不但可以以中释西,以西释中,互相比较而增了解,而且于使西方哲学中国化以收融会贯通之效,亦不无小补。”
3.学术应用价值。首先是学科建设目标。概括梁启超以来百余年中外《墨经》的研究成果,提供学科建设发展有奠基作用的精品力作,有跨学科、跨领域的重要影响,在海峡两岸被用为高等学校的教材。其次是总体思路。创造性诠释《墨经》科学的深层义理,揭示《墨经》科学知识形成的机制原理、丰富内容与范畴原理的理论系统,展现《墨经》学科知识在全球语境中的功能作用、价值意义与深刻影响。再次是研究视角。用现代科学观点,自觉系统引进元研究(后设研究)的崭新方法,从理论、历史与现实的广阔视野,全面深入钻研《墨经》绝学的科学义理,使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突破性与超越性。最后是研究路径。系统运用“E考据”(电子数字化考据)的崭新方法,建立全新的理论系统,学术含量厚重,有划时代的标志性意义与传世应用价值,弘扬中华民族的逻辑理性精神、科学人文精神,可助推中华优秀文化精华的传承延续,促进世界科学文化的对话交流、联通互鉴。
(本文注释内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