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若晖,男,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
中州学刊2022年第11期
摘要
关键词
名学; 名; 真; 实; 俭
项目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后期资助项目“《论六家要指》研究”
正文
一、现代名学研究之反思
二、《论六家要旨》文本疏证
经: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5]3965
传: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5]3969
三、名与真
四、俭与真
“真”应含“物”,汝“真”无“物”;“俭”本含“真”,汝“俭”失“真”。
五、司马谈对名家的改造
注 释
①罗焌《诸子学述》曰:“上六节,盖古人之言而太史公述之。以下六节则太史公之说明语也。”罗焌:《诸子学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即已洞悉其经传之别与作者非一,唯株守作者当为司马谈,故只能以上六节为古人之言。罗书初版为商务印书馆,1935年。张大可《司马迁评传》曰:“《要指》内容,全文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篇概述各家学说的要点,当是司马迁对父谈手稿的精言摘要;下半篇是用传体对前半篇所提论点加以解说,应是司马迁的发挥和阐释。”张大可:《司马迁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5页。另可参阅:赵吉惠:《〈史记·论六家要指〉的文本解读与研究》,《人文杂志》1997年第6期;[日]楠山春树:《〈六家要指〉考》,[日]增野弘幸等:《日本学者论中国古典文学———村山吉广教授古稀纪念集》,李寅生译,巴蜀书社2005年版,第61页;周桂钿《汉武帝是否独尊儒术?———兼论思想方法诸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第2期。但诸家皆为推测之辞。李若晖发现,杨雄《法言·寡见》云:“或问,司马子长有言曰,五经不如《老子》之约也,当年不能极其变,终身不能究其业。”汪荣宝:《法言义疏》上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22页。对应于《论六家要指》儒家之传“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可证汉人确知《要指》之传为司马迁所作。李若晖:《久旷大仪:汉代儒学政制研究》,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108—111页。
②张守节:《正义》,司马迁:《史记》第10册,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965页。王先谦《汉书补注》引作《集解》,误。王先谦:《汉书补注》第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331页。
参考文献
[1]许殿才.中国史学史:第2卷[M].白寿彝,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96.
[2]曹峰.中国古代“名”的政治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M]//三松堂全集:第2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4]景海峰.当代中国哲学的叙述脉络与融通取向[M]//经典诠释与当代中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69.
[5]司马迁.史记:第10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3.
[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2册[M]//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8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第2版.
[7]班固.汉书:第9册[M].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
[8]李笠.广史记订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360.
[9]司马贞.史记索隐[M]//司马迁.史记:第10册.北京:中华书局,2013.
[10]凌稚隆.史记评林[M]//罗琳.四库未收书辑刊:第1辑第1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527.
[11]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第13册[M].扬州:广陵书社,2004:9257-9258.
[12]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第10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4306.
[13]王叔岷.史记斠证: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4]张大可.史记新注:第4册[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15]马持盈.史记今注:第6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3:第2版.
[16]蔡伯铭.评两汉对先秦名辩的评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89(1).
[17]阮元.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M].何休,注.徐彦,疏.台北:艺文印书馆,2007.
[18]王汉民.太史公自序注译[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
[19]杨燕起.史记全译:第9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20]史记:第10册[M].韩兆琦,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
[21]裴骃.史记集解[M]//司马迁.史记:第10册.北京:中华书局,2013:3969.
[22]许抗生.先秦名家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23]蔡德贵,侯拱辰.道统文化新编[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276.
[24]周裕锴.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3-14.
[25]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第2册[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1553.
[26]王蘧常.中国历代思想家传记汇诠:上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27]高步瀛.古文辞类纂笺:上册[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23.
[28]王念孙.读书杂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307.
[29]祝捷.论刑名之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6):100.
[30]郭桥.立破之间: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说理分析[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8(5):122.
[3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377.
[33]阮元.十三经注疏:周易注疏[M].王弼,注经.韩康伯,注传.孔颖达,疏.台北:艺文印书馆,2007:154.
[34]徐复观.先秦名学与名家[M]//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213-214.
[35]王凤阳.古辞辨[M].增订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639.
[36]汪奠基.中国逻辑思想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207.
[37]高华平.先秦名家及楚国名辩思潮考[J].哲学研究,2016(1):61.
[38]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39]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4:770.
[40]王利器.文子疏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0:457.
[41]阮元.十三经注疏:礼记注疏[M].郑玄,注.孔颖达,疏.台北:艺文印书馆,2007:961.
[42]郭庆藩.庄子集释: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4:1106,1111.
[43]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4]郭庆藩.庄子集释: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