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智《中国哲学概论》
书籍简介
著作目录
第一章 中国哲学综论
第一节 哲学与中国哲学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起源与地域特点
第三节 中国哲学与其他学术门类
第四节 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及思维特点
第二章 天人视域中的中国哲学
第一节 先秦诸子
第二节 汉代哲学
第三节 魏晋玄学
第四节 佛教哲学
第五节 宋代理学
第六节 明清哲学
第三章 形上学
第一节 形上学、“本体”论
第二节 物质构成论
第三节 宇宙演化论
第四节 天道义蕴论
第四章 知识论与逻辑学
第一节 认识能力与认识过程
第二节 名言与意谓
第三节 六经的知识分类
第四节《墨经》的逻辑学
第五节 名家对逻辑的发展
第六节 名、墨以后的逻辑学与知识论
第五章 政治哲学
第一节 中国政治哲学概说
第二节 德治与法治
第三节 有为与无为
第四节 民本与君臣
第五节 王政与霸政
第六章 伦理学
第一节 美德伦理与中国伦理学的特点
第二节 五伦与五常
第三节 人性论
第四节 修养工夫论
第五节 中国伦理学的主要议题
著作前言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文化的自信力大为增强,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与域外文化的融合会通更加深入、多元。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各方面都蓄势待发,需要通过创新焕发创造活力的时代。哲学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西方哲学的译介、研究,沉淀、发酵,东西方的交融互动,已经达到相当广泛的程度。在哲学总体发展的刺激、带动下,中国哲学通过中外比较哲学研究,方法论研究,各专题探讨,特别是域外汉学成果的引入,教条式研究方法遭到否弃,对自身的性质、特点有了越来越真切、全面的认识。在这种情势下,一部适应新的时代潮流,体现新的思想高度,反映中国哲学近年发展的总体性论著,应是学界需要的。本着这一愿望,本书在构想之初就设定了几项原则。
一、突出哲学性
哲学本一西方译名,中国传统思想是不是“哲学”,这在西方哲学界是饱受质疑的。即使在国内,也有相当多的人对“中国哲学”持疑惑态度,宁愿从思想文化角度去研究中国传统思想。要使人相信中国思想系统是哲学,有哲学的“合法性”,就得使写出来的东西符合对哲学的一般认知,体现出“哲学”性。为了达到这一点,本书按哲学的典型内容如形上学、知识论与逻辑学、政治哲学、伦理学等安排章节。本书认为,中国哲学当然是哲学,但形态独特,风格殊异,需要用西方哲学问题意识突出、思辨性强、有组织架构、论证细密的长处,来抉发中国思想的深层内容,拓展阐释面向,豁显问题意识,增加论证力度,使包裹在浑融体貌中的深刻、丰富处彰显出来,展现它的“哲学”性质,给世界文化贡献中国智慧。所以本书不取思想史的写法,而以哲学问题为纲,突出概念思维,加强理论论证,呈现传统表达方式中蕴涵的一般意义。
二、加大西方哲学的楔入
第一章中国哲学综论,其中有较多中西哲学关系的讨论;在每章开头,也有对西方哲学相关内容的简单追述,以便在各个方面与西方对照、比较,在哲学总体格局中显现中国哲学的特点。当前,中国文化正大步走向世界,其优长逐渐彰显,鄙薄民族文化的人越来越没有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越要警惕狭隘民族主义抬头。必须坚定一个信念,任何时候,宽广的国际视野,平怀吸收一切有价值的思想壮大自己,是哲学从业者必须有的立场和胸襟。从西方哲学传入中国之始,一代又一代中国哲学家在吸收域外思想中建立、发展自己的思想。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接受域外思想成果,狭隘封闭,妄自尊大,恰是没有文化自信的表现。本书追述西方哲学的文字,或多或少,或深或浅,不拘学派,目的在帮助剖开题旨,豁显问题意识,增加阐释力度。但又不机械比附,生搬硬套,一切以思想的内在含蕴为依据。
三、纵横结合
已有的中国哲学概论性著作,有的采取哲学史的写法,可算作简明中国哲学史;有的按哲学问题来写,但机械套用西方哲学内容,缺乏哲学史的观照维度。本书采取纵横结合的布局,第二章是纵的写法,从“天人之际”角度,展开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其余各章是横的写法,对中国哲学内容分门别类展开论述。即使在横的写法中,对各个专题的论述也以纵的脉络为主。纵的写法容易把握中国哲学总体,全局在胸,各期哲学思潮兴起、转进的关节,其兴替的依据、因果,容易明了于心,但其中包含的具有普遍价值的思想不容易展现。横的写法,能借哲学的思考深度、分析方法,把具体人物、思潮中包含的有价值的思想阐发出来,但其内在发展脉络不易理清。纵横结合,能把两者的长处充分发挥出来。中国哲学的内容主要在古代,古朴的形式中包含着精深的义蕴,与具有普遍形态的哲学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它既是特殊,也是一般。纵横结合的写法,能在总体的观照下把握部分,在相互关联中发现具体思想系统的价值,在历史发展中理解其本质。纵的方向,也不像一般哲学史那样全面铺开,而是着眼于中国哲学的根本性质天人合一,以天人之学为纲带出其他方面,以免内容过于繁复。
四、返本与开新
“哲学”输入中国的历史相较几千年中国文化史不算长,“中国哲学”的性质与方法也还在讨论、探索中,任何关于中国哲学的著作实际上都以对历史的研究为主,哲学史是“中国哲学”所面对的主要内容。离开思想的历史的所谓哲学,都是凿空立论、无根之谈。一部好的中国哲学著作,应是既忠实把握哲学史的原本内容,又结合中外相关成果和时代需求进行新的阐发。当然,所谓忠实把握和新的阐发都不是容易做到的。按照解释学的说法,后人对前人的理解与把握必然是双方视域融合的结果,因此只有相对的意义,但这绝非任意造作不受学术规范约束的借口。本书虽是概论,也本“良史三长”原则,有所论说,必据史料;选材范围,以最能代表哲学家根本思想和独特思维方法的为准;而论述务求明畅、简洁。本书在选材上不拟过简,过简则无法展现内容之精深,且将陷入材料少而分析多,过度诠释之弊,也与现有的多种概论、简明教程之类无法区别。过繁则庞杂、臃肿,失去概论把握精要,删去繁冗的用意。概论不似专著,具体观点的创新不易体现。本书力求在内容全面、观点稳妥的基础上求新,在同类著作中突出自己的特色。因此只按照问题和人物原本的思想高度去实现以上设想,不刻意求新而趋奉时流。
五、提揭中国哲学思维特点
世界上各大文化系统,由于地理条件、历史传统、所受域外文化影响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思维特点,这是实际存在的。当然人有共通的理性能力、思维原理。同与异共在,这是各大文化系统虽不同但仍能互相理解、互相取益的原因。哲学面貌不同、其理论形态各异,归根结蒂是思想方法不同带来的。如法国人性格浪漫,偏于文学艺术,长于现象思维的特点,就与德国人长于哲学、长于理论思维的文化性格不同。儒家的长于现实思考、质实博厚也与道家的空灵、长于了悟超验事物的思维特性不同。儒家重视心灵、境界对外象的陶铸作用,也与佛家的心性清静、追求出缠离障不同。本书所论中国哲学的各个方面,如形上学、知识论、逻辑学、政治哲学、伦理学,都指出它思维方法上不同于西方的地方;同时说明,这些不同都是“生命的学问”这一哲学根本趋向带来的。
中国哲学虽主要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但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取向与突出的人本主义精神。这些特性都使它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己身与心和谐相处及跨文化对话的智慧需求,而不陷于琐屑的细节分析和对貌似客观、真实的证据、步骤的追求。对人的精神修养、心灵境界、超越需求等大的方面的探寻,是哲学与实证科学分途之后返归它的本有功能的主要途径。中国哲学当在面向未来、融入世界文化的归趋中逐渐抹去它的胎记而成为各民族共享的思想利器。
本书是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概论”系列中的一本。从整个丛书的风格、体例到其中每一本的内容、结构,都浸含着袁行霈教授的心血和智慧,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这部书是我从教以来积年所思的总体表达。几十年下来,深知其中甘苦,对学问之道越来越心存敬畏。中国哲学博大精深,一人之力,可谓汲深绠短。不惬当之处,企盼各界同仁不吝指正。
作者简介
张学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兼职教授
张学智,生于1952年,宁夏中卫人。北京大学哲学学士、硕士、日本东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国学研究院教授。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副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宋明理学、中国现代哲学。著作有《明代哲学史》《中国儒学史·明代卷》《心学论集》《贺麟思想研究》《儒学的精神与演进》《缁门警训注译》等,译著有《莱布尼兹和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