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春鹏 等著,山东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梳理并论证了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等各医学流派代表人物引入宋明理学自然哲学范畴的过程和各自的成就。宋明理学的诞生和发展,促进了宋以后中医学的发展,直接引发了中医理论一定程度的嬗变。本书拓展了中国哲学和中医学的研究领域与深度,丰富了宋明理学在中医学进展中的画面,阐明了宋以后中医学理论嬗变的基本脉络,对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发展均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作者简介
姚春鹏,男,哲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中医哲学和儒家哲学的教学和研究。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著有《黄帝内经:气观念下的天人医学》《黄帝内经(全本全注全译)》《元气论——自然国学的哲学与方法论基础》《宋明理学与中医理论嬗变》等著作10余部。在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周易研究、中医杂志等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研究成果曾获山东省社科成果奖励等。
目 录
绪 论
第一章 理学与后期中医学关系简论
一、理学的形成、名称与目的
二、怀疑创新精神与格物穷理的为学方法
三、宋儒研易与医易学
四、理学自然哲学范畴、命题对后期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五、宋明理学与中医伦理学
第二章 刘完素之易、儒、医三教合一的医易学
一、医教源自伏羲的医易观
二、以易理原道、原脉,论阴阳
三、以易道论天人一理
四、以易理论火热病机及治疗之理
第三章 张子和三才互通的医易学
一、张子和的质疑创新精神
二、汗下吐三法的治疗学思想与易学的三才之道
三、汗下吐三法治疗学思想与易学之“通”论
四、援具体之卦象、易理以释医理
第四章 李杲升降交通的医易学
一、李杲生平与著述
二、“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医学思想
三、李杲的医易学思想
第五章 朱丹溪融会理学的医学创新
一、成学经历与理学渊源
二、引儒入医人及格物穷理的创新精神
三、以“医”为“道”的医学观
四、“人与天地同一橐筲”的气论医学宇宙观及人体观
五、《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的理气之辩底蕴
六、“相火妄动”的疾病发生观
七、心、性、情与“主之以静”的养德养生观
八、宋明理学伦理观与丹溪的道德与养生实践
九、王霸之辨与王道治疗观
十、丹溪的医易学思想
十一、理学鬼神观与丹溪否定邪鬼致病说及其科学精神
第六章 孙一奎与命门学说初立
一、孙一奎生平及主要著述
二、“人与天地万物同此理气”的太极自然观
三、“命门-肾间动气”的太极生命观
四、“温补下元”的温补主张与“理融识真,应变不胶”的治疗观
第七章 赵献可的命门真主说及阴阳五行、先后天论
一、命门太极真主说
二、阴阳互根,阳统阴阳的系统阴阳论
三、五行各有五,各具一太极的五行论
四、无形寓于有形,先天为主宰的先后天论
第八章 张介宾对理学思想的全面吸收及对太极命门说的完善
一、明理之认识论
二、宝气之本体论
三、格心之修养论
四、察数之规律论
五、太极三说
六、先后天不同之阴阳论
七、生而克、克而用与互藏之五行论
结 语
序 言
在中华大地上,并存着两种医学,一种是以中医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医学,另一种是与现代科学技术同步发展的西医学。西医学是当代世界的主流医学,其优势自不必说;中医学的优势不只在于中药、针灸的卓越疗效,更因其深得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彰显着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因而,中医学能够历数千年而长盛不衰,几遭排挤打击仍屹立不倒,至今在防治“非典” “新冠肺炎”等重大疾病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并已走向世界。
两种医学理应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交相辉映,共同承担维护全国人民健康的重任。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医学经典著作,当首推《素问》和《灵枢》(两书又被合称为《黄帝内经》)。两书吸纳了先秦儒道等诸家学说之长,采用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诠释复杂的生命现象,探求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在天人关系的大背景下,建构了医学理论体系。
前 言
在我国,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学是维系人民健康的两大医学体系。总体而言,现代医学与当代科学紧密结合,具有鲜明的科技属性;传统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紧密相连,似乎具有更多的文化属性。正因为中西医学各自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属性,在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之争中,质疑、否定中医学的声音一直不断,中医学走过了艰难的百年历程。在近百年,中医学虽然在困境中坚持下来,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总体上处于弱势、守势,甚至是颓势。与西医比较,中医在规模、技术装备、接受人群等方面差距甚大。
造成此种局面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但其中文化的变迁、思想观念的变化是影响人们接受、认同中医学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国学的升温,中医学也渐渐为更多的国人所认可与喜爱,民间中医热兴起,养生受到大众的追捧。这一切都为中医学的振兴发展提供了契机。特别是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球大流行中,中医药更是展现了其独特的抗疫效果。
一方面,中医学受到民间乃至国家层面的重视,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固然是好事。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从思想文化、哲学思维方式等方面对中医学的本质、特征作出深刻的反思,使人们能够更准确地理解中医学,为中医学发展提供更现实可能的路径。与西医学相比,中医学具有更鲜明的文化属性。中医学自形成理论体系的《黄帝内经》以来,就与古代哲学自然观水乳交融,《黄帝内经》中就浸透着老庄道家、儒家易学的深厚底蕴,散发着诸子百家的丰富信息。
及至中国古代哲学高度发展的宋元明时代,中医学更是为当时的社会精英所眷顾,宋代多位帝王重视医学,宋徽宗甚至亲撰《圣济经》,敕令群臣编撰《圣济总录》,以惠济苍生。宋以后的中医形成了普通医家之外的儒医、道医两大文化医派,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极具促进作用。自药王孙思邈倡“不知易不足以为太医”以来,历代著名医家都非常重视儒道之学对中医学的辅助作用。
刘完素云:“易教体乎五行八卦,儒教存乎三纲五常,医教要乎五运六气。其门三,其道一。”(《素问玄机原病式》)朱丹溪认为,《素问》载道之书也,非吾儒不能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被看作“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可以说,自古以来,中医学就与儒学、道学、易学密不可分,接受其濡养,著名医家同时也多是造诣颇深的哲学家。由此而不断推动中医学向前发展。
本书尝试从宋明理学与中医学关系亦即哲学与医学关系的角度来理解中医学及其理论的发展变化。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把易学思维引入中医学,以易理解医理,开理学与医学结合之先河。这是宋明理学影响中医学的第一阶段。朱丹溪是朱熹四传弟子许谦之徒,集理学家与医学家于一身,是宋明理学与中医学关系史上的关键人物。朱丹溪把周敦颐太极论和朱熹理学以及张载气学的思想比较全面、系统地引入医学,创新了医学理论,成为引理学入医学的第一人。
进入明代,理学与医学的互动向着更深入、实质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很多理学与医学兼通的儒家和医家。其中,在理论方面做出创造性贡献的是孙一奎、赵献可和张介宾。他们把理学自然哲学的核心概念———太极,引入中医学而发展出太极命门理论。到张介宾提出“太极三说”,标志着理学与中医学互动的逻辑终结。
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受制于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哲学对其产生深刻影响。宋明理学的诞生和发展促进了后期中医学的发展,直接引发了后期中医理论某种程度的嬗变。理学的主要观念和观点,如太极论、格物致知论、理(德)欲论、先天后天论都为中医学所吸收,成为后期中医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甚至是核心的内容,如受启于太极论而创造的命门太极论。
同时,明清医家对无形的三焦及相火的重视与其倡导命门太极说有密切联系。理学的太极观念引入中医学是由朱丹溪开始到张景岳而完成的一个辩证发展过程。其标志性的成果在于张景岳“太极三说”的提出。这也是宋明理学与中医学理论有机融合的完成和标志。此后,中医学与理学的结合都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
黄海不孤儒 姚春鹏
辛丑五月于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静远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