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著 | 陈来、王志民主编《四书》系列著作出版
发表时间:2022-11-06 12:50:40 作者: 来源:“教化儒学”微信公众号
陈来 王志民 主编,《四书解读》(全六册)
《四书解读》是集陈来、王志民、王中江、安乐哲等多位国内外顶尖儒学研究者之力的经典普及作品。全书运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将“四书”思想的学术研究与其现代传播、应用相结合,对“四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解读,对于推动儒家思想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扩大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以孟子研究院主办的“四书解读”活动中各位学者的讲演为基础, 编排顺序亦遵从此次活动的解读次序,即《孟子》《中庸》《大学》《论语》。
陈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特聘儒学大家、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央文史馆馆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朱子学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院长等。学术领域为中国哲学史,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宋元明清理学、现代儒家哲学。
王志民,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特聘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副校长,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原特聘院长。兼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齐鲁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首席专家,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齐文化传承与示范区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首席专家。长期致力于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儒学与诸子百家,先秦文学等方面研究。
以编辑身份正式和“四书”结缘,始于2017年7月,与孟子研究院联系出版《〈孟子〉七篇解读》事宜。在此之前还有一段美丽的序曲:2016年冬,我刚责编了孟子研究院“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杨海文教授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世界》。3个月的时间里,我与杨老师通过邮件、电话多次沟通交流,从版式设计到封面设计,从脚注格式、文献引用到行文表述,杨老师总是耐心、和善地给出意见或解答。最终,《孟子的世界》如蝴蝶破茧而出。
杨老师倡导“悦读”经典。通过《孟子》这部儒家经典,他与孟子欣喜相逢;带着长久阅读《孟子》积淀下来的生命体验,他用文学的笔调写就了这本满是诗意的人文哲理随笔。而我也跟随孟子的脚步,开启了职业生涯中的“四书”之旅。
《〈孟子〉七篇解读》源于孟子研究院主办的“《孟子》七篇解读”活动,陈来先生、王志民教授任主编。除了两位主编,还有杨海文、王中江、梁涛、孔德立、李存山五位学者参与解读。形式上,七位学者按《孟子》七篇的顺序一人解读一篇。解读方式上,一是注重全面性,对《孟子》进行全本解读;二是在梳理文字的基础上注重义理的提炼和思想的阐发;三是结合时代需求,挖掘经典精华,弘扬传统美德。
在具体了解书稿的规模、特点之后,我们商定了初步的设计方案:按篇分册,七篇七册,总为一函。单册设计为异形32开,版面疏朗为宜;《孟子》原文用黑体,解读内容用宋体;解读者的分章形式大多参考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与杨伯峻《孟子译注》,一章接一章解读,书稿体例亦如此,不再另分章节。
接下来是具体的编校工作。因是初次接触由讲演内容整理而成的书稿,很多问题都需要反复权衡、斟酌。
首先要解决的是体例细节方面的问题。初稿大体遵循先《孟子》原文,后讲解内容的编排原则;讲解内容又大致按照先字词解释,次大意概括,后义理阐发的顺序组织。
但不同的讲解者有不同的讲解风格,对《孟子》的解读亦各有独到之处,由此形成的书稿除了语言风格上的差异,在体例上也各有特点:有将一篇的内容按讲座场次分为几部分者,有另拟小标题将一篇的内容按专题划分者,还有将同一篇中思想相近或相关的不同章节合在一起解读者。
对于前两种情况,我们按照既定体例,采用合并的方式,将同一篇的讲解大体按《孟子》原文的章节顺序一贯到底,不再按讲座场次或专题划分板块;而第三种情况,因涉及解读者对《孟子》的整体理解与解读基调,故予以保留。
其次要解决的是极富个人特色的口语化演讲与书面行文之间的平衡问题。比如,“《孟子》七篇解读”活动以讲座的形式进行,解读者每一讲都有开场白和结束语,或为寒暄、致谢,或为简单梳理前一讲内容、总结本讲重点,性质不一。对此,我们删略了前者,对后者予以保留。
再如,频繁使用衔接语、语气词,以及具有现场互动性质的提问。为避免累赘,同时为保证阅读的流畅性,我们对无实际意义的衔接语、语气词和提问进行了删减。
相对于以上两种情况,过于碎片化的语言表述是编辑加工过程中最难处理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尽量保留作者的语言风格;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使文字表述满足基本的语言规范、行文逻辑,在保证能够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尽量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因此,我们在不改变作者原意的前提下,对少部分容易产生歧义的语句做了补充句子成分、调整语序等方面的修改。
经过近半年时间的打磨,中间就逻辑不畅、语意模糊、部分章节解读缺失等问题与各位作者反复沟通、调整,《〈孟子〉七篇解读》终于2018年3月面世。
继“《孟子》七篇解读”活动之后,孟子研究院于2018年5—7月、2019年4—6月、2020年11月—2021年4月先后举办了“《中庸》解读”“《大学》解读”“《论语》解读”系列经典解读活动。解读模式一同“《孟子》七篇解读”。相应的纸质版图书《中庸解读》《大学解读》《论语解读》分别于2019年4月、2019年12月、2021年12月由齐鲁书社出版。
因为有《〈孟子〉七篇解读》的编校经验,后续三种《解读》的编校工作相对顺畅了许多。设计方面,考虑到书稿规模与视觉效果,开本选择了异形16开;内文版式大体与《〈孟子〉七篇解读》一致,但书眉字体采用古雅的书法体,对留白较多的天头起到点缀作用。
《大学解读》封面
在此期间,穿插着责编了王中江教授、李巍教授主编的论文集《选择理性、责任伦理和实践——孟学与中国和东亚传统》(2019年8月版),孟子研究院、中国孟子学会编《孟子研究(第二辑)》(2019年12月版),杜维明教授、梁涛教授主编的论文集《统合孟荀与儒学创新》(2020年9月版),以及殷延禄先生的《孟子的药方》(2020年9月版)。
《选择理性、责任伦理和实践》一书是2017年10月孟子研究院与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主办的“选择理性、责任伦理和实践:孟学与中国和东亚传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者们主要从心灵之道和人性模型与历史上不同时期孟学的诠释这两条线索,来揭示孟子思想中的责任伦理和实践旨趣。
《统合孟荀与儒学创新》则收录了杜维明教授2017年10月主持召开的“统合孟荀与道统重估”会议的论文,以及会后部分学者与此相关的论文。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孟、荀之间的关系,重新认识荀子思想的贡献与价值,并尝试构建儒学的新道统,开出儒学的新境界、新时代。
《孟子的药方》虽然是由讲课稿整理而成,但更像娓娓道来的小品文,富含哲理。作者殷延禄先生是济宁地区的文化名人,雅号“临圣斋主人”,写得一手好书法,善吟诵,一头银发尽显儒雅。近年来,殷先生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将儒家学说尤其是孟子思想与中国汉字的文化之美、书法之美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讲学方式。《孟子的药方》这本书便是以汉字为媒介,通过“说文解字”的方式探寻孟子思想的精髓。
2021年底,《四书解读》出版项目启动。在设计方面,我们将原来开本不同的四种《解读》统一为国际32开,保持版面简洁疏朗,内文用80克原白纯质纸,纸面锁线精装,加飘带。为使部头适宜,方便阅读,整套书分六册,其中《孟子解读》《论语解读》各分上下册,《大学解读》《中庸解读》各一册,整体为一箱。
除了开本、版式方面的调整,体例上做了进一步统一,内容亦有修订,尤其《孟子解读》《中庸解读》《大学解读》三种,各位作者通读初版内容,查漏补缺,或调整表述,或增删文字,使书稿语言更顺畅,逻辑更严密,部分篇章的修订甚至超过一半。经两位主编商定,四种《解读》的编排以“四书解读”活动的先后为序,即先《孟子》,次《中庸》《大学》,终以《论语》。
2022年9月,《四书解读》出版面世。作为前后历时近5年的“四书解读”活动的总结性成果,纸质版《四书解读》经过反复打磨,在保留原解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风格的基础上,订正了文字方面的错误,弥缝了不够严谨的口语表述,使内容经得起推敲品读。
正如两位主编在《四书解读》“前言”中所说:这部书不仅有各位学者多年研究的积淀,而且有他们最新的研究思考,既有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也有利于学术走向大众、经典贴近群众,为广大读者汲取儒家文化精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食粮和丰富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