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动态
赵中国《宋元明清易学史视野下的先天学研究》出版(后记)
发表时间:2021-09-01 20:11:35    作者:赵中国    来源:"中古史研究"微信公众号

图片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1-6

页数:691

定价:239.0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520379236

作者简介:  

赵中国,南开大学哲学博士,山东大学博士后,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中国周易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易学哲学、儒释道形上学;目前侧重于对重要哲学概念的意义体贴与哲学史梳理,专注于从存在之学、科学基础以及人文精神三个角度深化天人之学,进而站在天人之学的视角学习、研究、贯通儒释道形上学。入选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2013)。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一项,在《周易研究》《社会科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内容简介:  

本书分“总论”“上篇:北宋儒学复兴视野下的邵雍先天学研究”以及“下篇:先天学在宋元明清的传播和发展”。本书认为,先天学为邵雍所创。邵雍先天学内蕴丰富,包括本体论、象数哲学与人生哲学三部分,而不拘于象数学之一端。在易学史上,朱熹确立了邵雍先天学之价值,元代保巴、张理、李简、王申子、俞琰,明代王龙溪、来知德、章潢、钱一本,各有正面之发挥,明末清初王夫之、黄宗羲、黄宗炎、毛奇龄、胡渭、李塨对于邵雍先天学有所批判,而至清代胡煦则集先天学之大成,李光地、江永又有所发挥,清末民初杭辛斋则是先天学传统研究范式下的尾声。在现代学术范式中,先天学须有新的发展形式。因此,本书可谓中国哲学学界第一部易学视野下的先天学史。

目次 

总论 
第一节 先天学的内涵与论域 
一 先天学的内涵 
二 先天学的三个论域 
第二节 先天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 邵雍创建了先天学 
二 朱熹促成先天学成为易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 宋代之后先天学发展史中的重要人物:张理、王龙溪、章潢、胡煦 
第三节 先天学的易学史与哲学史意义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 先天学的易学史意义 
二 先天学的哲学史意义 
三 先天学存在的理论问题 
第四节 本书上下篇的论述角度 
上篇 北宋儒学复兴视野下的邵雍先天学研究 
上篇 绪论 
第一节 易学之于传统儒学的意义 
第二节 佛教对儒学的挑战以及儒家的应对 
一 佛教对儒学的挑战 
二 北宋五子以前儒家对佛教挑战的应对 
第三节 北宋儒学复兴中的邵雍 
一 北宋儒学复兴的思想主题 
二 北宋儒学复兴中的邵雍 
第一章 北宋早期易学发展及其儒学意义 
第一节 北宋早期象数易学之传承 
一 从陈抟到种放、穆修、李之才和邵雍的传承 
二 李之才易学概述 
三 刘牧易学概述 
第二节 北宋早期诸儒易学研究 
一 范仲淹易学概述 
二 胡瑗易学概述 
三 欧阳修易学概述 
四 李觏易学概述 
第三节 在儒学复兴视野下对北宋早期易学的反思 
第二章 邵雍先天学本体论研究 
第一节 邵雍先天学本体论的内涵 
一 本体为道 
二 太极神用 
三 本体为心 
第二节 先天与后天 
一 《先天图》《后天图》并列时所蕴含的“先天后天”意义 
二 本体论中的“先天后天”概念 
第三节 邵雍先天学本体论与同时代本体论的比较 
一 邵雍先天学本体论与程颐理本论的比较 
二 邵雍先天学本体论与张载气本论的比较 
三 邵雍先天学本体论与王安石、苏轼道本论的比较 
第四节 邵雍心本论与陆王心学的差异 
一 陆九渊心学概述 
二 王阳明心学概述 
三 邵雍心本论与陆王心学的差异之处 
第三章 邵雍先天学象数哲学研究 
第一节 邵雍先天学象数哲学的特质 
一 传统象数易学特征概述 
二 邵雍先天学象数哲学的“理数”特征 
第二节 邵雍先天学象数哲学内容 
一 邵雍先天学象数哲学的象数学基础 
二 邵雍先天学象数哲学的展开之一:自然哲学 
三 邵雍先天学象数哲学的展开之二:历史哲学 
第三节 邵雍先天学象数哲学与同时代儒者象数易学的比较” 
一 邵雍先天学象数哲学与周敦颐易学的比较 
二 邵雍先天学象数哲学与司马光易学的比较 
第四节 对邵雍先天学象数哲学的反思 
一 邵雍先天学象数哲学在邵雍哲学中的地位 
二 邵雍先天学象数哲学对传统易学的继承和发展 
三 邵雍先天学象数哲学的基本方法:象思维 
第四章 邵雍先天学人生哲学研究 
第五章 邵雍先天学对于北宋儒学复兴的贡献 
上篇结语 易学对于北宋儒学复兴的贡献 
下篇 先天学在宋元明清的传播和发展 
下篇 绪论 
第六章 先天学在宋代的传播和发展 
第七章 元代易学家对先天学的发挥 
第八章 明代易学家对先天学论域的拓展 
第九章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对先天学的批评 
第十章 清代易学家胡煦对先天学的诠释和弘扬 
第十一章 清代李光地与《周易折中》对先天学的弘扬 
第十二章 清代江永图书学视域下的先天学诠释 
第十三章 作为尾声的清末民初易学家杭辛斋的先天学诠释 
参考文献 
后记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哲学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