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先生为本书所作序:
佛教起源于印度,其核心精神是:菩提心为因,慈悲是根本,方便即究竟。但佛教在印度不是主体文化,在其传承过程中,经过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也经历了前、后期的变化和发展),其本意有所歪曲,同时也日趋繁琐,在公元七世纪后,随着密教(后期大乘)兴起,印度佛教就开始走向衰微了。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之后,大乘佛教可以说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陈隋之际形成的“天台宗”和唐代中期创立的“华严宗”,已经不能简单地用原来印度大乘某派的说法予以框范了;至于在唐代中期形成的“禅宗”“净土宗”等宗派,则更是为印度佛教所未有,而完全是由中国佛教徒所独创的大乘佛教宗派了。
在《坛经》中,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特别强调要从“坐禅”走向“悟禅”,同时指出不要拘滞于佛教经论的“文本之意”,而要参透其间的“言外之意”,从而指明了佛教的本源和核心思想。我曾经借用古德的话,做了一副对联,来概括禅宗的根本精神:做本分事(赵州从谂语),持平常心(马祖道一语),成自在人(临济义玄语);行慈悲愿,启般若慧,证菩提道。历代禅宗大德都是要人自己主动觉悟,自性自度,强调自作主宰,求佛不如求己,这种突出人的自觉自律的精神,是与儒道等中国本土文化最为契合的,遂使禅宗成为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得最为圆融的表现形式,《六祖坛经》也成为中国佛教史上唯一的一部由中国僧人讲述并被称为“经”的作品。
对于《坛经》和禅学的研究,能够主动运用比较哲学和比较宗教的眼光,参考大量的英文《坛经》译文和禅宗研究文献,目前所见汉语学界还是比较缺乏的。温海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大学哲学系读硕士,曾经求学于我,后留学美国夏威夷大学攻读比较哲学博士。这本《坛经明意》,是他最近几年给南普陀国际部学僧授课的过程中,现国际禅学研究中存在着“《坛经》和六祖虚无主义”问题,有感而作的。该书引用了大量欧美禅宗文献和相关学术著作,全书贯穿着比较哲学的视野,能够看出海明以“空有之意”的意本论角度阐发《坛经》义理的学术努力,让人耳目一新,有相当的启发意义。
在现代社会,高科技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愈加富裕和舒适了,然而它的精密、高速、自动,却让人们的生活机械、紧张和单调,精神生活方面变得日益贫乏和空虚。我一直倡导一种“禅意人生”,要在生活实践中去参悟禅的精神,并把禅的精神落实在生活实践中,生命就会更有意义,生活也会更加自在。希望《坛经明意》的读者们,明白《坛经》的真意,体会惠能大师的心意,过上有禅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