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新闻
会议·新闻
青山未老,星河长明——礼敬刘文英先生
发表时间:2021-12-08 08:28:20    作者:    来源:“兰州大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刘文英(1939—2005),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文化学家。

刘文英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教学与研究,成果丰硕,特别是在精神系统与梦学理论、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两大领域,成就卓越。

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刘文英文集》(共九卷),收录了先生1963—2005年期间出版的专著、主编或参编的图书14部,遗著1部,发表的论文或未刊文稿111篇。

内容涉及原始文化与原始思维、精神系统与梦学理论、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和儒家文明等诸多方面,字数总计548万。

《刘文英文集》的出版,系统整理、保存和传播了刘文英先生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思想,扩大了其学术影响,展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学术水准、学术魅力和学人风采。在中国哲学史特别是原始思维研究和“中国新梦说”两大领域构建学术资源平台,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著名哲学家陈来先生为《刘文英文集》作序。

 

《刘文英文集》序
陈来
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刘文英 (1939—2005) 教授是我国具有原创性的文化学家、哲学史家,他在耳顺之年离世而去,这是一大憾事,也是学术界的一大损失。近年来,刘文英教授执教时间最长的兰州大学想结集出版 《刘文英文集》,文英教授的弟子邀我作序,我虽然有所犹豫,还是接受了这一任务。
   刘文英教授一生埋头学术研究,不仅著述丰厚,而且很多研究属于自家体贴出来的冷门绝学和补白之作,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刘文英教授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学术成就,无疑是关于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特别是对梦的研究,这项研究对于中国哲学史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也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学术声誉。刘文英教授之所以能够独自探寻到这样一个幽远、蕴藏丰厚、甚至有些神秘的研究领域,并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得益于他对学术问题具有一种寻根问底的精神,或曰溯源的意识。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古代思想,他都有强烈的意识,要追问这一思想最初是什么样子,是怎么产生的。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 《中国古代时空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就自觉而纯熟地运用了这一溯源的研究方法。在此书的“修订本自序”中,他说到:本书“不以人物和著作为中心,也不以某个历史阶段为限制,而是把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念作为一个专题,由流溯源,再由源及流,系统考察这种观念的源流变化、发生发展,以及它所包含和所涉及的诸方面。”所谓“由流溯源”,很显然,只有逆流而上,才能找到某种观念的思想源头,而这个思想源头必定是一个不易发现的涓涓细流;所谓“由源及流”,就是顺流而下,考察某种观念从源头开始的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就是对哲学观念发生发展史的研究,只有“由流溯源,再由源及流”,才是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将这种溯源的方法全面引入到中国哲学的研究,可以使我们的研究更为完整、客观、准确。当然这样的研究方式难度很大。刘文英教授是一位孜孜不倦的探索者,他的溯源意识相当自觉,不久他的另一部观念溯源的著作《中国古代意识观念的产生与发展》也问世了。他原计划下一步对中国古代的物质观念等问题,逐一进行类似的专题研究,后由于他有更紧要的研究任务而未能继续。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哲学研究还没有从旧有的苏俄模式中摆脱出来,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可以说都是从先秦诸子做起,刘文英教授孤军深入上古时代,现在回过头来看,他的学术观念相当超前。关于这种“由流溯源,再由源及流”的研究方法,他说:“就观念的溯源而言,现代西方称之为‘发生学方法’。在我看来,这是中国传统学术固有的一种方法。”刘文英教授对现代西方学术的这种“发生学方法”十分重视,他在研究生教学中常常系统地介绍、分析这种方法,以期培养起同学们对学术问题的溯源意识。可贵的是,他并不迷信和攀附这种当时堪称时髦的方法,而是看到了这种方法与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方法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契合,他自己就在自觉地运用着这种当时他并不了解的“发生学方法”。他坦承:“我心里很清楚,此书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里偷偷写成的”,那时他当然不可能接触到这一西方的学术思想,但却已在成熟地运用,可见古语“学术者,天下之公器”所言不虚。
   对思想观念做溯源性研究难度很大,在材料来源上必须有大的突破,涉及到众多的学科领域,诸如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神话学、古文字学、历史语言学、古代的天文历法,等等。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学术环境下,其难度可想而知。刘文英教授长期埋头收集材料,从一般人不知晓、不涉足的大量生僻材料里,沙里淘金,找到了很多极有价值的史料,为他日后广泛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材料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史料都来自古代思想文化的“三江源”,正是由于长期浸润、徜徉在古代思想观念的文化源头,使得他很快瞄准了原始思维的区域,下定了研究原始思维的决心,于是便有了他领衔的课题“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这是 1987年立项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期间重点项目,其最终研究成果便是《漫长的历史源头: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新探》一书。这部著作借鉴、汲取并重新评估了西方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如列维·斯特劳斯的 《野性的思维》、列维-布留尔的 《原始思维》、詹姆斯· 乔治·弗雷泽的《金枝》等,以传世文献为材料主体,并结合运用了大量中国本土少数民族的有关资料,构建了一个中国式的原始思维研究的新体系。学术界同行对此书给以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此书“标志着中国学人在这个领域已初步结束了西方学者的一统天下,开始了中西对话推陈出新的历程。”刘文英教授也凭藉此书荣获第二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哲学类一等奖。
   在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的研究范畴中,梦无疑是最为神秘莫测、引人入胜的内容,刘文英教授很快就被梦的问题所深深吸引,于是就确定了关于梦的专题研究计划。梦的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跨越宗教、哲学、人体科学、心理学、医学等多学科,其难度足以让研究者望而却步。这项研究1982年开始酝酿,历经数年,其最终结果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年出版的 《梦的迷信与梦的探索》 一书。该书的上编为“中国古代的占梦迷信”,追溯中国古代占梦的认识发生史,系统整理中国古代占梦迷信的资料,其中最有意义的工作是揭示占梦术的秘密,归纳了众多占梦方式的种类,抽绎出具体方法。这部分的关键是材料的收集和使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敦煌遗书中发现了现存唯一一部完整的古代梦书——《新集周公解梦书》,指出该书的思想特点是“儒、道、佛合一,而以道教为主”,成书大致在唐代,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梦说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下编为“中国古代对梦的探索”,详细地考察占梦术之外的各种梦说及其是非得失,并注重发掘其中蕴含的科学认识等内容。外编为“现代世界梦说的进展”,分析了现代世界梦说的流派、发展趋势、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主要思想,作者重点介绍和讨论了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精神分析的学说,指出以弗氏学说为代表的现代西方梦说在理论上存在严重的缺陷,他们把意识和潜意识断然隔开,看不到两者之间的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刘文英教授主张:“应当把现代世界梦说的成就同中国古代梦说的精华结合起来,同时用东方人和西方人的双重眼光,去审视人类精神的这种特殊现象。”现在看来,刘文英教授的“东方人和西方人的双重眼光”是一种世界眼光,他的著作是打破西方文化中心论的较早范例。外编中最有学术价值的部分,是外编的第四章“一个中国人的新梦说”,这是作者苦心研究中国古代的梦说并分析比较西方梦说的结晶。有学者如是评价:“若无此章,该书只能属于梦说史的阐述性著作;有了此章,该书就兼而成为新梦说理论的创造性著作。”刘文英教授创立的新梦说的内容,该书前言中概括为七点,读者可以自己浏览了解。《梦的迷信与梦的探索》 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好评如潮。钱学森先生称之为“中国人的胜利”,他给素不相识的刘文英教授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说:“写这封信是为了向您表示敬意!因为您解答了精神学的一个根本问题”。钱学森先生认为刘文英教授纠正了某些西方学者的局限性,“把研究扩展到文化、宗教、文艺理论和哲学,用综合集成的方法。……研究方法超过前人,完全正确。”这部著作为刘文英教授带来了很高的声誉,并荣获第一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哲学类一等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是全国文科研究的最高奖项,连续两届获得哲学类一等奖,据我所知,刘文英教授之外还没有第二位学者。刘文英教授的名字和梦的研究由此紧紧地联在了一起。《梦的迷信与梦的探索》 出版之后,刘文英教授的梦系列研究一发不可收拾,陆续推出了 《中国古代的梦书》(1990)、《梦占与星占》(1993)、《精神系统与新梦说》(1998)、《梦与中国文化》(2003),这些著作在梦研究领域有重要的文献学和文化学的价值,尤其对他的新梦说进行了全面的展开和阐释,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精神分析理论,构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系统的理论体系。
   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和梦的研究是中国哲学研究中的冷门,而非主流和常规研究。刘文英教授在这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填补了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空白,这并不是由于他的学术研究剑走偏锋,置常规研究于不顾,事实上他在中国哲学的常规研究方面也有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主编过南开大学版的《中国哲学史》 教材,撰写过南京大学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的 《王符评传》,撰写了专著 《儒家文明——传统与传统的超越》,主编了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主撰了 《中国无神论史》 的两汉编,还有未刊书稿 《刘知几及其 〈史通〉》,还主编了《哲学百科小辞典》,并撰写了中国哲学史部分和宗教与无神论部分,更不用说还有内容遍及中国哲学各个研究领域的一百多篇论文。他在学术界十分活跃,曾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主持完成过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这些常规的学术成果使他始终能够站在中国哲学研究的主流、前沿和大家对话,在很多重要的学术会议上都能听到他用浓重的陕西方言阐述对中国哲学的各种问题的见解。以上这些著作为刘文英教授赢得了很多荣誉,先后获得全国光明杯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二等奖以及多次省部级一等奖,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刘文英教授即使是在常规研究中,也表现出不寻常的特质和过人之处,他的学术成果中总是有与众不同的独到选题和新的发现,这与他的自觉的溯源意识、综合集成的研究方法、长期在冷门绝学中打磨出来的独到学术眼光有很大关系,也与他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善于从哲学上进行反思和做前瞻性研究有关。比如,儒家的核心观念“仁”从来都是人们研究的重点,但多集中在仁的思想意涵、仁的观念的传承演变、仁在儒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仁的现代性转换等问题上。刘文英教授在 1989年纪念孔子诞辰 254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 《“仁”的抽象与“仁”的秘密》 则另辟蹊径,从仁字的构形入手探索仁观念的起源及其演变,该文当时就引起广泛关注。再比如,他的 《儒家文明——传统与传统的超越》一书,对什么是文明,没有照搬西方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说法,而是从哲学的高度,反思人类对“人之为人”在思想上的自觉和这种自觉在实践中的表现,这就解决了如何看待“前文明”、东西方文明概念差异以及概念的模糊性等问题。他希望要以一种整体性的历史分析、结构分析和价值分析,深化关于文明的民族性与时代性问题的研究。他认为儒家文明是以儒家文化为标志的古代中华文明,并从“农业文明与本末关系”“君权文明与民本理念”“礼乐文明与社会协调”“仁德文明与人文精神”“宗教性意蕴与非宗教的现实精神”“保守性倾向与包容性的开放精神”等六个方面,对儒家文明的本质特征系统辩证地加以分析。他特别强调:“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从建设性的角度出发,揭示儒家传统对于现代中华文明可能做出哪些贡献,如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儒家文明几千年所培养的民族精神,将继续为中国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儒家文明所蕴藏的智慧资源将为现代中华文明体系的各个层面提供这样那样的借鉴和启示,它的有些成分将会进入现代文明而在其中继续发挥它们的作用”。“在吸收和融合了其他文明体系的优秀成果之后,将会对人类作出新的、更伟大的贡献”。这些都表现出一种辩证的理论态度、高度的思维水平,给人以思想文化的启示。
   最后要说一说刘文英教授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研究与贡献。刘文英教授长期为研究生讲课,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这门课格外重视,用力甚勤,在教学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和资料,也积累了一些独到的想法。这些经验与想法在反复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最终将自己主编的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2002年交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将这部书推荐为全国的研究生教学用书。这部书独到和精彩的地方主要在该书的长篇概论,这部分集中了刘文英教授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研究心得。在此之前,学界已有几部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如朱谦之、冯友兰、张岱年、刘建国、肖箑父等诸家,这几部书都把主要的功夫下在史料的系统收集和介绍上面,而刘文英教授首先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学科性质与地位、对象与任务、范围与类别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思考,通过这些思考明确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学科定位。在此基础上,刘文英教授重点研究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的史料研究方法。“概论”中用了四节的篇幅论述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方法论问题。分别是“史料的调查与收集”,涉及到传统的图书编纂学、古籍辑佚学、文献索引学等具体分支学科;“史料的鉴别与考证”,涉及到古籍辨伪、史料考据、版本校勘等传统学术的具体学问;“史料的注疏与解释”,涉及到传统学术中的古籍注疏、文字等具体功夫;“史料的整理与运用”,讲述了如何使史料从分散的、零碎的、杂乱的状态贯通起来,使之作为研究的材料和根据,并通过具体的研究工作运用史料来实现史料的价值。以上几节的内容,都是刘文英教授在多年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吸取他人已有的成果,结合已独自摸索出来的经验和心得。这些内容概括起来说就是把文献学作为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方法论的主体部分,这些方法既适用于中国哲学这个特殊的学科,又有适用于一般历史学科的普遍意义。刘文英教授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还积极拓展史料的范围,提倡利用考古发现的出土文献,关注以往人们不甚关注的生僻史料,特别是亟待挖掘和抢救的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的史料,这是该书的另一个贡献。  
   刘文英教授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还有很多研究计划未能实现,但他的学术人生已经足够精彩,他的研究成果已经足够厚重,他对中国哲学研究的贡献有待新的一代学者继承和发扬。
   是为序。

2020年12月


《刘文英文集》包括
卷一:《漫长的历史源头: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新探》;
卷二:《梦的迷信与梦的探索》《精神系统与新梦说》;
卷三:《梦与中国文化》;
卷四:《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念》《中国古代的意识观念》《星占与梦占》《中国古代的梦书》;
卷五:《王符评传》《刘知几及其〈史通〉》《儒家文明——传统与传统的超越》;
卷六:《中国哲学史(节选)》《中国无神论史(节选)》;
卷七:《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哲学百科小辞典(节选)》;
卷八:《刘文英论文选辑(一)》;
卷九:《刘文英论文选辑(二)》。


订购方式
全国总负责:
葛峰   13609304599

具体地区:
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天津、内蒙古、山东、安徽、河北
刘 强  13919040648

江苏、上海、浙江、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福建、海南、新疆、山西、陕西、河南、宁夏、青海
张玉安  13919821633

甘肃省内: 
尚天龙  15193105676

零售业务:
魏承斌   18909310208

网上销售:
熊 芳    18189665387
尚天龙   15193105676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哲学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