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新闻
会议·新闻
“湛甘泉与明代儒学——纪念湛甘泉先生诞辰55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
发表时间:2021-11-22 15:27:27    作者:    来源:
  2021年11月20日至21日,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学会联合主办的“湛甘泉与明代儒学——纪念湛甘泉先生诞辰55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线上、线下同时举行。会上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甘泉思想诠释、甘泉学与朱子学及阳明学异同、甘泉与整个明代儒学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会议开幕式由清华大学哲学系丁四新教授主持,并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圣凯教授、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朱鸿林教授致辞。
  陈来教授指出,本次湛甘泉研讨会是继阳明后学研讨会、刘宗周研讨会、方以智研讨会之后的又一次“明代思想系列会议”,并且这个系列会议今后还要继续办下去。然后陈来教授介绍了国内湛甘泉研究史的概况。1987年由侯外庐先生主编的《宋明理学史》出版,其中对湛甘泉的研究偏重文献和社会的角度,并不长于思想分析。1991年陈来教授于《孔子研究》第1期发表《善本<甘泉先生文集>及其史料价值》一文,对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嘉靖十五年40卷《甘泉先生文集》做了介绍,并对其中阳明、甘泉书信往来做了系年。此文补充了当时甘泉文集通行本的不足。1992年陈来教授出版的专著《宋明理学》中列“湛若水”一章,其中对甘泉思想进行了分析和论述。1993年乔清举在台湾出版了其博士论文《湛若水哲学思想研究》,该研究参考甘泉文献全面,可以说是大陆对甘泉全面研究的第一本专书。这些工作在世界范围内对日本、台湾等地的湛若水研究皆有所推进。进入新世纪,甘泉研究逐渐丰富。黄明同主编的《湛若水全集》于去年出版,相信这将更进一步推动甘泉研究的发展。
  圣凯教授在致辞中代表清华大学哲学系对各位与会学者表示欢迎。圣凯教授指出“明代思想系列会议”每次会议都以某专题为主题展开,本次湛甘泉学术研讨会是其中之一,这体现着专题研究和整体研究的互动关系。而研讨会同时也是学术共同体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学术生活。
  朱鸿林教授表示湛甘泉研究过去展开得不充分,主要原因是因为其文献庞大、版本不一,所幸台湾钟彩钧和大陆黄明同先后出版了湛甘泉的全集,使得湛甘泉研究逐渐有了扎实的文献基础。在此基础上,朱鸿林教授认为未来的甘泉学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展开:王、湛异同所体现的明代儒学特色与实质;对甘泉学术思想问题进行更细致的探讨;对甘泉思想发展与分期做更合理的剖判;从其他明儒的评价中看甘泉儒学思想和事功等。

清华大学哲学系丁四新教授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

   清华大学哲学系圣凯教授      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朱鸿林教授
 
  开幕式致辞结束后,会议进入主题发言环节。主题发言由清华大学哲学系陈壁生教授主持,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黄明同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张学智教授、“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钟彩钧教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乔清举教授、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钱明教授先后发表演讲。
  黄明同教授表彰了甘泉的一些可贵思想,认为他的学术史地位能够比拟阳明。指出甘泉“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揭示了宇宙整体性,“随处体认天理”显示了人的涵养与认识的普世性,“合一论”反映了明代心学对宋代理学支离观的检讨,可以说甘泉心学是博大而精微心学体系。最后阐述了甘泉心学与阳明心学之异同,指出二人的心学是明代思想星空的双子座。
  张学智教授通过对甘泉“随处体认天理”的考察指出甘泉思想相对于阳明而言有某些不足之处。张学智教授认为甘泉受其师白沙学宗自然的影响,又得长期讲学之益,将自己思想宗旨概括为“随处体认天理”,而以勿忘勿助为体认要领。在这样的宗旨下,甘泉与阳明围绕随处体认是内是外、如何理解勿忘勿助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辩论。最终可以看出,甘泉希望纠正阳明过度主体化倾向,但事实上阳明恰恰是通过所谓的过度主体化的良知来灵活应事,相比之下甘泉之学反倒浮泛不切实。
  钟彩钧教授通过对邹东廓问题意识和思维构造的了解,来展示东廓与甘泉学术的关系。钟彩钧教授指出东廓认为甘泉以体认天理为教,而阳明以致良知为宗旨。同时东廓自己思想上以《中庸》为基本构成,进而吸纳《大学》工夫论与阳明良知说。所以东廓往来王、湛两家努力调和天理与良知。
  乔清举教授以天人合一思想为线索,讨论了甘泉的生态哲学思想。乔清举教授认为在甘泉生态哲学中,天人合一是人的本质与世界生生之仁的本质的统一;“体物不遗”与“参赞化育”的功夫论说明仁是动态地通过生态实践来帮助天地实现其本质,也即人自身的本质;“万物同体”的生态境界是通过生态实践工夫所达到的主客统一的精神层次,包含而同时又超越道德实践和审美趣味。
  钱明教授以王阳明、李退溪的圣贤像及成圣观为线索,对中、韩两国历史上理想人格的塑造及异同做了考察。钱明教授认为孔子所谓圣人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这容易使人放弃提升自己的努力。而阳明、退溪则努力把圣人的神圣性转化为现实中成圣的可能性。而二者差异在于退溪的成圣方法是复杂繁难的,属于学思层面的、德性知识的精英成圣观;阳明的成圣方法则方便简易,属于境界层面的、道德实践的庶民成圣观。此外,钱明教授还回顾了日本研究明代儒学的学者与大陆学界的一些学术往来史。

清华大学哲学系陈壁生教授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黄明同教授

北京大学哲学系张学智教授        “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钟彩钧教授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乔清举教授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钱明教授
 
  主题发言之后,进入会议发言环节。会议发言共六场,依次进行。
  第一场由清华大学的高海波主持,共有三位发言者。浙江大学的彭国翔认为儒家静坐工夫重要但并不属于根本性功夫,进而讨论了其中的原因和儒家静坐功夫相较于其他流派静坐实践的特点。武汉大学的张昭炜揭示了甘泉学中“缄默维度”的重要性,并指出甘泉学与阳明学主静工夫的差异性。北京理工大学的王文娟则疏解了甘泉的慎独思想,并指出慎独在甘泉思想体系中最终被融入“随处体认天理”的整体工夫中。在第一场讨论环节,高海波提出甘泉“随处体认天理”是落在主观心体上讲的,还是落在客观处讲天理?二者有怎样的联系?与会学者纷纷讨论,提出诸如甘泉之“大心”包乎内外,无分于主客等观点。
  第二场由清华大学的赵金刚主持,共有四位发言者。中山大学的张卫红梳理了阳明后学一直到蕺山学当中对“玩弄光景”问题的讨论,澄清了对其流弊的诸多误解。清华大学的高海波对甘泉的“理一分殊”思想进行了细致梳理和分析,从气论的一体观、一体而分殊的“理一分殊”观、心性论中的“理一分殊”思想三个方面去理解甘泉“理一分殊”思想本体与工夫两个层面,而且还围绕“理一分殊”对甘泉所继承的前人思想以及甘泉后学对该思想的发挥做了梳理。同济大学的刘昊重点考察了在经典诠释中的理本与气本的定位问题,并在此视野下讨论了甘泉理气论问题。清华大学的魏鹤立论述了甘泉万物一体思想的形态,并指出甘泉与阳明万物一体思想的不同在于甘泉将其与“气”密切关联。在第二场讨论环节,学者们围绕赵金刚提出的该如何区分理气不同的合一形态、圣凯提出的唯识宗与禅宗心性工夫论与明儒心性工夫论的不同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第三场由清华大学的高思达主持,共有四位发言者。华东师范大学的方旭东一方面在论文中论述了甘泉与阳明后学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在展示中报告了他对甘泉年谱几条学行经历的考证,这些考证或填补了目前的一些空白,或纠正了目前的一些错误。同济大学的谷继明论述了甘泉对《尚书》的诠释,并指出了甘泉的“以我观《书》”的诠释方法。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张倩茹梳理了甘泉《杨子折衷》对慈湖的三方面批判,并指出甘泉作《杨子折衷》意在为白沙辩护。清华大学的李震重点通过分析甘泉如何讨论天理问题,来显示甘泉的心学底色。在第三场讨论环节,学者们围绕赵金刚提出的甘泉学相对于朱子学和阳明学的真正差异或辨识处是什么、以及高思达提出的甘泉经史学和清代经史学异同问题展开讨论。
  第四场由清华大学的李震主持,共有四位发言者。同济大学的陈畅从白沙心学作为天道机制的自然、阳明心学作为存有的自然、蕺山梨洲哲学作为政教的自然三个角度考察明代的自然观。中山大学的赖区平以白沙、甘泉、阳明等为例子,从勿忘勿助、忘助皆无等工夫论角度考察儒家心学的自然观。清华大学(新竹)的游腾达以甘泉南岳《纪行录》为例,讨论了甘泉以行旅追思白沙、修炼自我,并形成了“百凡以我观”的游息之学。湖北大学的姚才刚考察了甘泉后学洪垣对甘泉“随处体认天理”、气论、功夫论三方面的传承与发展。在第四场讨论环节,学者们围绕高海波提出的理学家的旅游与其哲学的关系以及王文娟提出的洪垣与甘泉、阳明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第五场由清华大学袁艾主持,共有四位发言者。中国人民大学的刘增光讨论了甘泉将道与中相联系的中论思想,并讨论这种中论思想与《洪范》学之间的关系。山东大学的翟奎凤指出阳明及其弟子多对杨简表示肯定,但罗钦顺、湛甘泉则对杨简加以批判,以此见明儒对杨简思想的两重态度。湘潭大学的周丰堇指出“必有事焉”是阳明致良知的无间断的工夫,也是阳明与甘泉为学工夫的差异处,进而对阳明“必有事焉”的致知工夫作了十条细致的疏解。中央民族大学的孙宝山认为黄宗羲将心学传统中“心即理”发展为“盈天地皆心”,一方面是继承阳明内向求理路径,另一方面也将心学引向博学笃实新路径。在第五场讨论环节,学者们围绕袁艾提出的语言和工夫论关系问题、高海波提出的造成不同道统观的层次原因问题展开了讨论。
  第六场由清华大学黄湛主持,共有五位发言者。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的张宏敏从书信往来、学术论辩以及各种事务性往来考察了黄绾与甘泉的“道义之交”。北京师范大学的田智忠通过考证相关材料,对束景南先生提出的阳明师从尹真人学“真空炼形法”的观点进行的商榷。中国政法大学的秦晋楠认为就罗钦顺的主观态度、问题意识和对张载理解的方式而言,难以证明他继承了张载之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顾家宁梳理了黄宗羲对泰州学派的吸收与批判,展现晚明儒学对内与外、心性与政治等问题的新思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王硕以“管道”与“镜像”两种类型总结儒者的“修身梦”,并指出其中的分歧和问题。在第六场讨论环节,学者们对王硕关于儒家“梦”问题的研究展现了浓厚的兴趣,并予以多角度的讨论。

会议现场
 
  会议总结由清华大学哲学系的赵金刚进行。赵金刚总结道,两天来的会议围绕湛甘泉深入细致地讨论了各种问题。比如学者们对甘泉的天理、心、中等重要概念都有辨析,对相关的工夫都有讨论,对甘泉与朱子、阳明的异同以及与明代儒学的关系也都有阐发。此外根据讨论,还可以延伸出宋明理学到底该如何精准定位理学、心学、气学等问题。除了以上理论问题,还有学者对甘泉的游历、甘泉与阳明后学的往来等问题做出了梳理。高海波相应补充道,由本次会议对甘泉学定位的讨论可见,宋明理学的分系问题的确还有待深入研究。最后高海波、赵金刚两位都表示期待各位专家学者继续支持明年的“明代思想系列会议”。

清华大学哲学系高海波          清华大学哲学系赵金刚

线下与会人员合影

线上与会人员合影
 
撰稿:孔维鑫(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摄影:李昕(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哲学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