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新闻
会议·新闻
阳明学文献与思想工作坊第二期“阳明学多元展开的文献基础”成功举办
发表时间:2021-10-25 17:55:07    作者:    来源:"武大传统文化"微信公众号
 

2021年10月24日,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张昭炜教授召集,绍兴王阳明故居·观象台支持的第二期阳明学文献与思想工作坊“阳明学多元展开的文献基础”专题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

浙江社会科学院钱明研究员、绍兴文理学院张炎兴教授、绍兴地方文献专家方俞明先生、湖北大学姚才刚教授、江西财经大学彭树欣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陈时龙研究员、浙江社会科学院张宏敏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蒋丽梅副教授、天津社会科学院李会富博士、武汉大学出版社李程责编、武汉大学张昭炜教授等专家学者,围绕“阳明学多元展开的文献基础”这一主题,分别就各自的文献整理现状和整理经验进行了分享及总结。武汉大学博士生刘丽莎、硕士生肖宴红及线上人员共同参与此次会议。

 

图片

 

钱明老师、张炎兴老师、方俞明先生依次致会议开幕辞,表达对工作坊开展的欢迎与期望。钱明老师回顾了阳明学文献整理的历史,表达了对于青年团队的殷切期望。张炎兴老师从文史角度说明了观象台的地理位置与阳明后学的关系,在此既可上观天象,又可以览阅伯府与碧霞祠、天泉桥,且毗邻浙中王门代表王龙溪的故居以及陶望龄的祠堂,在此召开会议,与会议主旨契合,很接地气。方俞明先生表达了对于青年文献团队已完成的《陶望龄全集》《陶奭龄集》等阳明学文献的感激,这些整理文献为研究绍兴阳明文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彭树欣老师介绍了安福邹氏(邹善、邹德涵、邹德泳、邹德溥)文集及三部书院志整理情况,以及他负责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进展、结项及出版计划。与会专家建议,鉴于《复真书院志》对于安福阳明学的特殊重要性,以语录为重心,以朱易庵、刘两峰、刘狮泉等重点人物为纲目,出版一部《安福阳明学重要文献辑佚》。

陈时龙老师谈及《周汝登全集》已经列入中华书局的《理学丛书》系列,目前编撰基本顺利。对于《周汝登全集》涉及的地方文献,张炎兴老师、方俞明先生表示愿意对于《周汝登全集》涉及的《嵊县志》《周氏宗谱》等越地文献给予支持。

《唐枢集》是阳明学和甘泉学结合的重要文献。姚才刚老师与黄首禄老师近十年来专注整理《唐枢集》,多次到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抄录、校对诸版本。集中内容有《礼元剩语》《三一测》《太极枝辞》《宋学商求》《景行馆论》《真谈》等三十卷的《木钟台集》,附有《一庵杂问录》《诗文辑佚》《语录、杂记》《书信、传记、祭文、诗文》《唐一庵先生年谱》。钱明研究员建议增加各版本书影、唐枢画像、讲学遗迹图,以丰富文集内容。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尽管编校说明对于唐枢与阳明学关系已有说明,但仍需在“编校说明”中专辟一节,以阐明将《唐枢集》纳入阳明学要集选刊的学理依据。张昭炜教授指出,要及时介入唐枢哲学思想研究,如《三一测》中体现的“一分为三”思想,可比较与桐城方氏学派“一分为三”思想的同异。

张昭炜老师介绍了《人谱校注》所据底本和校本及全书结构,并指出《人谱》单行本与全集本的差异:作为单行本,可整体呈现《人谱》的思想与证人实践,以及后人对其代表性的注释等。

李会富老师首先从阳明后学的界定入手,对舒芬这一争议性人物进行了剖析,提出他是朱子学与阳明学交锋的典型,其礼学思想可视为组织参与“大礼议”的重要支撑。张昭炜教授认为,舒芬不仅体现了朱子学与阳明学的交锋,而且还是濂溪学和阳明学融合的重要代表,如对《通书》《太极图说》的诠释。从更大的范围来看,王阳明思想的形成也受到濂溪学的影响,江右王门收摄保聚的宗旨亦可谓发展了濂溪学的无欲主静。另外,以“大礼议”为线索,可展开以礼学为代表的阳明学经学文献整理与思想研究。

基于对清代阳明学与朱子学互动的探索,张宏敏老师提出整理浙江“三毛”(毛奇龄、毛先舒、毛际可)文集,对展现清代阳明学发展,极具意义。与会专家认为,鉴于“三毛”文献的巨大体量,可率先整理与阳明学关系密切的单部文集。阳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不仅要关注明代的阳明学,还要关注清代及其以后的阳明学;不仅要关注正向推动、传承发展阳明学的文献,还要关注反向批评阳明学的文献:以期整体呈现阳明学发展的全貌。

朱得之是阳明学多元发展中与道家思想融合的重要代表。蒋丽梅老师长期致力于老庄思想的研究,朱得之是其乡贤。蒋老师介绍了《庄子通义》概况,特别提及《庄子通义》所据的王潼錄《义海纂集》、录入的褚伯秀《管见》《统论》、卷末的《储氏后序自撰》,皆有较大的文献价值。

张昭炜老师还介绍了《邹元标集》的整理进展及出版中遇到的问题。此外,与会学者还讨论并已解决文集体量、版式、异体字校注等问题,钱明老师提出召开“阳明学文献与社会”的专题会议计划。上述内容分涉江右王门、泰州学派、甘泉学派、蕺山学派、朱子学派、道家思想,是多元展开的阳明学。另外,阳明学文献还可向佛教展开,如陶望龄的《宗镜广枢》,这将在后续的工作坊中继续探讨。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哲学史学会